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韩信之死仅仅是因为功高震主吗?真正的原因史记中早有记载

说到汉初三杰谁对于刘邦军事上的贡献最大,那么非韩信莫属了,可是最后他却被杀害,那么韩信之死仅仅是因为功高震主吗?事实上真正的原因史记中早有记载。

韩信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谋战家,当初他虽被别人说胆小,甚至还钻过别人的跨,可这并不影响他的才智,反而令他更像创出一片天地,他知道自己的发挥之地只有在战场上,于是他前去投靠了当时实力最强的项羽,只不过他提出的建议,都不被使用,项羽算不上是他的伯乐,后来他在跟夏侯婴的谈话中,就显露出了自己的锋芒。

便将他引荐给刘邦,刘邦其实也认为韩信只是一个普通人,言论并没有夏侯婴说的那么厉害,萧何也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韩信走后,萧何还说刘邦这时失了自己的左右手,在谈论项羽的时候,刘邦非常惊喜,认为此人真的是一个能臣,还封韩信为大将。

刘邦对韩信言听计从,韩信也不辜负刘邦的信任,打败了很多诸侯王,不仅灭掉了齐国、赵国、还打败了项羽,由于刘邦忌惮异姓王,再加上韩信攻打齐国时候,做了令刘邦忌惮的事情,所以刘邦便找借口,将他贬为淮阴侯。

刘邦其实答应过韩信五不杀,所以韩信有了这层保证,就认为自己可以相安无事,可是他却低估了吕后和萧何,竟然被他们两个人施计骗到了长乐宫,将他关进笼子里,用黑布盖上,然后在用锋利的长竹签刺死他,他在被抓的哪一刻就知道自己难逃一死,所以怒喊了一句话,说自己后悔不用蒯通的建议,被你们所欺骗,这是天意啊!”

那么韩信被杀真是因为功高盖主吗?

并非如此,上苍是公平的,既然给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那么其他方面必然会有所欠缺。韩信之死功高震主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自己性格的短板以及对政治的不敏感。

韩信此人性格矛盾,他能忍“晨炊薷食”,甚至能忍“胯下之辱”。但是从他受封楚王,衣锦还乡之后的表现来看,却又没有之前的隐忍。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韩信回到自己的封地后,国家大事搁置一旁,选择先处理自己早年的私人恩怨,大有大丈夫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意思。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一种少年意气的表现,一旦出人头地就不再隐忍不发,心计城府一般。这种性格又怎能在朝堂之上混的开?

韩信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其政治敏感不强,甚至可以说目光短浅。

刘邦被项羽困于荥阳之时,朝夕望韩信能派兵助他。但韩信以此为要挟,派使者向刘邦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好镇抚齐地。刘邦也算大度:“大丈夫即定诸侯,何必做个假王?要做就做个真王”。官儿是要到了,但在刘邦心里已经埋下了芥蒂。

再到刘邦撕毁“鸿沟之约”,率大军追击项羽时,又偏偏等不来韩信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韩信援兵为何不来?原来韩信空有齐王之名,却无实际的封地,正好借这个机会给自己捞点好处。刘邦为解燃眉之急,便依了张良计策,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给韩信。两个月之后,韩信果然派兵来援。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韩信只顾眼前的利益,每次战争的动力都是来自于自己想要加官晋爵,根本没有为自己以后的长久做打算。

在政治这一方面韩信可以说的上天真。《史记》有记载:“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这等单纯也是少见。

韩信功高自傲,却又不打磨自己的棱角,不懂激流勇退,明哲保身之道。后来给自己惹上杀身之祸也就不奇怪了。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