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严重违背风水之说的神秘陵墓

导读:中国有句古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说北邙是一个风水宝地,倘若死后能长眠于此,那么子孙万代都将因此而受益。特别是它对面就是黄河,更是符合了风水学说的思想:“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也正因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后入住北邙,以福荫后人,江山永固。邙山上下,战国、秦、汉、曹魏、西晋、北魏、东魏、唐、后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显赫人物都在此长眠。把他们的名字排列起来,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史:殷王、东周诸王、东汉诸帝、蜀汉后主、曹魏诸帝、西晋诸帝、陈后主、唐明宗、南唐李后主、苏秦吕不韦夏侯婴陈平贾谊班超、何进、关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杰、杜甫石守信……其中,在北邙的东汉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以及灵帝的文陵。然而在这五座陵墓之中,却有一座特立独行,选址蹊跷。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阳,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阴的黄河滩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认为房后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但这座诡异的陵墓却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门开在山前,房后是河——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而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南顿(今项城县)令刘钦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寿63岁,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兴英主,他亲执权柄,以柔道治国。然而这样一位中兴英主的原陵方向却面南背北,着实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谓的“枕河蹬山”“汉皇仰卧”。然而这些讲法在风水学来说是极不提倡的。风水之说在中国由来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极为讲求诉诸风水,从选址到朝向、建制,一一不得马虎。可是这位东汉的开国之君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有悖于风水之说的建陵之地呢?关于这个问题,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刘秀有个王儿从不听话,命他向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却撵鸡。刘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在临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刘秀这次得来个正话反说:故意命他把自己葬于黄河之中,这样他儿子才可把他的陵寝置于邻山之颠。于是传旨王儿来病榻前,嘱曰:“父命中缺水,归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黄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谁知王儿却一反常态,哭着发誓道:“不孝儿从未聆听过父王之训,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嘱。”刘秀一听,叫苦不迭,无奈君无戏言,于是长叹一声便驾崩了。后来王儿公布遗诏,并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龙舟灵枢。入殓后,便把灵枢抛入滚滚黄河之中。说来也怪,此时河水突然咆哮着向北滚去。灵柩落处瞬间成为一片平地,并有个陵丘拔地而起。据说原陵虽然置于黄河滩上,但历来黄河泛滥却从未侵害过。当然黄河水不侵,只是因为这里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冲得越厉害。[page]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是人们因为无法解释原陵的反常现象而编织出的一相情愿的解说,并无恶意,相反,为原陵增添了一丝神秘的、饶有趣味的色彩。事实上,从公元50年开始,刘秀就在北邙山与黄河之间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刘秀是否和其他帝王一样为自己修建陵墓劳民伤财,历史并无确切的记载。他只是对负责修建陵园的窦融说过这样一段话,他的陵园要“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说现在建陵占地不要越过二三顷,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行了。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规模和位置。临终前刘秀又再次下旨强调:我在世时无益于天下平民百姓,丧葬时应像文帝那样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于职守,不要来京奔丧,也不要递送吊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园在营造之初,并无任何奢华的建筑。园中的柏树,还是在隋唐时期栽植的。这完全符合原陵的规模和位置。但是从汉朝初年开始,皇陵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制度所遵循,即使刘秀不想在自己的坟墓上奢侈浪费,但终究逃不出传统和后代的孝顺。后来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对此事评价说,原陵被挖,罪在汉明帝。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四年后刘秀死掉,汉明帝将原陵建造得奢华无比,所以才招来了董卓的盗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