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什么都可以拿来'吃'的中国文化
导读:中国文化的先哲是很重视吃的。孔子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老子则说“圣人为腹不为目”:这就是说,圣人只是为了吃饱肚子,而不去关注五彩缤纷的世界。老子这种将“吃饱饭”看成是人生目的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话语系统。在中国,干工作与挣饭吃经常可以划等号,如说“靠打猎吃饭”、“靠种田吃饭”,甚至文人也会说“靠卖文吃饭”。工作好与吃饱饭一致,换工作叫做跳槽,工作干不成了说是丢了饭碗。工头吓唬工人最妙的言辞,就是“不好好干,我砸了你的饭碗”!<br/>进食之点为口,所以在汉语中,口比其他器官都重要,甚至可以成为人的代名词。说“你家有多少口”,无人误解,而说“你家有多少眼”,则会令人发笑。当然,人有双眼,不如一张口好统计,但鼻子却是一个,又有谁说“你家有多少鼻子”的?此外,如人口、养家糊口等等,都是以口代人,并不专指嘴巴。“头”有时候不服气,想与“口”抗衡,如说人头、人头税,亦可代替整个“人”。但总的来看,在与“口”的较量中,“头”还是失败了。中国人宁愿将“头”赠给猪、牛,也要留住“口”。说你家有几头猪、几头牛可以,但说你家有几头人,你肯定以为对方在骂你。中国有句天人合一的妙语:“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口丁。”<br/>将吃上升为文化,就是说中国的吃不单指入食充饥。而具有普泛的文化指称。说这人受欢迎,就说吃香;不受欢迎,就说不吃香或吃不开。说这人受得了,就说吃得消;受不了而想拒绝,就说不吃这一套。总之,在中国似乎什么都可以“吃”,信宗教可以说成吃教,打官司可以说成吃官司……不一而足。“食色、性也”,但是,中国人对性也经常做食的处理。说某某女士“有味”,也就是“好吃”。一个没有出息的丑男人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子,说成是“好一块肥肉,落到狗嘴里”。漂亮女子的妩媚动人,叫做“秀色可餐”。<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C1/F8/C1F8FFE6BBD6487A20A709561D3D0B29.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民以食为天:什么都可以拿来“吃”的中国文化"/><br/>林语堂有一个传遍世界的“大幽默”,说世界大同的理想,就是住在英国的乡间,屋里有美国的水电设备,有日本的太太,法国的情妇,还要有一个中国的厨子。这个玩笑也许开得太荒诞,但也表明在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心目中,烹饪艺术在中国特有的位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