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黄埔军校在哪:黄埔军校走出了哪些国共名将?

揭秘:黄埔军校走出了哪些国共名将?<br/>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学校有一个更着名的名字——黄埔军校。<br/>从1924年到1949年底,黄埔军校在大陆开办了23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培养出了23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国共的骨干将领——胡宗南、林彪、刘志丹、罗瑞卿、杜聿明、黄维、郑洞国、戴安澜、胡琏、徐向前、陈赓、赵一曼……没有他们,整个中国现代史或将黯然失色。<br/>胡宗南“哭”进黄埔军校<br/>胡宗南是浙江镇海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深得蒋介石的宠爱和器重,指挥40余万精锐部队,人称“西北王”。一生戎马30年,经历了黄埔建军、东征、北伐、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台海对峙等中国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br/>但是,当年胡宗南参加黄埔军校入学考试,因为个子比别人矮,身体又较瘦弱,差点在体检时被淘汰出局。幸好他及时施展“哭”功,硬是“哭”进了黄埔军校。<br/>1924年,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进行初试,合格后再到广州复试。上海初试的主考官是毛泽东,胡宗南顺利通过,可接下来在广州举行的复试就没有这样简单了。<br/>体检复试,考官让考生站成一排检查身高。胡宗南身高不足1.6米,一下子就被拎了出来。考官不客气地说,“你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材料。”这就意味着,还没进入文化考试环节,胡宗南就被“咔嚓”了。<br/>这个结果是胡宗南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他怔了怔,突然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在举目无亲的地方,这个29岁的男人第一次体会到了“绝境”两个字的含义。<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8F/06/8F06771CA2DDCA78D35965E4E8658EBA.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周瑜的一句名言。对此,胡宗南有很深体会。他这辈子与无数对手过招,最难忘的一位可能就是陈赓了——这位老同学与他从黄埔军校就开始争斗,直到解放战争还没停息。<br/>两人都是黄埔军校一期生。陈赓是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而胡宗南则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两派经常因为思想和立场的不同而发生冲突,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有一回,在一次集会上,两派又起争斗,闹成一团。陈赓开始和李仙洲对阵,胡宗南跑过去帮李仙洲的忙;陈赓一时火起,操起一只板凳追赶胡宗南,把后者赶得狼狈逃窜,帽子都跑丢了。<br/>陈赓成名很早,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人为蒋先云和贺衷寒)之一。当时还有一首打油诗说:“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说的是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蒋介石一命的事情。<br/>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在华阳镇一役中遇险,陈赓背着蒋介石,靠着两条长腿健步如飞,最终在枪林弹雨中让蒋过河脱险。<br/>1933年春天,因为叛徒告密,陈赓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抓获。后来送到南昌。蒋介石召见陈赓时心疼地说:“陈赓,你瘦了。”陈赓回答:“瘦吾貌而肥天下。”陈赓说:“校长也瘦了。”蒋介石说,“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说,“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无言以对。<br/>[page]<br/>陈赓性格非常豪爽,行事不拘小节。1943年的一天,陈赓等军政干部在听毛泽东作报告。听了一阵,陈赓突然站起来,直接往主席台而去。毛泽东愣了,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陈赓也不回答,取过毛泽东的杯子,喝了一大通后才报告:“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在场的干部哄堂大笑,毛泽东也不禁微笑起来。<br/>令人痛心的是,1961年,年仅58岁的陈赓病逝于上海,共产党痛失良将。当年考试时与陈赓并排而坐,后来一同进入黄埔军校的宋希濂,经常想起老同学:“陈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后的几次会面,他没有一点以胜利者自居的神气,令我心折和怀念。”<br/>杜聿明:同时收到国共两党“入党登记表”<br/>1948年,淮海战役快要结束时,毛泽东曾以人民解放军中原和华东两司令部的名义,写了一篇800余字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让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家喻户晓。杜聿明也是黄埔一期出身。<br/>杜聿明是陕西米脂县人,书香门第出身,可他却老想着投笔从戎,干出一番可歌可泣的事业。1923年,杜从榆林中学毕业后,一次无意在《新青年》上看到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同时,也在另一份报刊上看到吴佩孚办洛阳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经过慎重考虑,杜聿明选择了黄埔军校。<br/>1924年3月,杜聿明与堂兄杜聿鑫,同乡青年阎揆要、关麟征等11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他们在陕西会馆住下后,随即上街打听招生情况,获悉军校还在招生,但报名者超过1000多人。为了保证被录取,他们决定由杜聿明执笔,给国民党元老、原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先生写了封信,请求他帮忙做个介绍。原来于右任是杜聿明父亲的同窗好友,又同是早期的同盟会员,感情很深。半个月后,爱惜人才的于右任回信,不但请他们吃饭,还慷慨地写了一封介绍信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说这里有11位陕西有志青年,前来报考黄埔军校,希望破格录取,以便将来到北方开展工作。<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5B/65/5B65F6D9996B6F2B2FFC4FC5B49A2B2A.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黄埔军校在哪:黄埔军校走出了哪些国共名将?"/><br/>胡琏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与林彪同窗。毕业后,他从少尉排长干起,历经北伐、中原会战、江西“剿共”、抗战诸役,因战功显赫而不断擢升,37岁做到十八军军长,中将军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军队进行整编,十八军改为十一师,与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七十四师,并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br/>在随后进行的三年国共内战中,胡琏率三万全部美式装备的十一师,在中原、华东两大战场同解放军对峙周旋,与刘伯承、陈毅等中共名将均有过正面碰撞,丝毫不落下风。1949年10月,退守台湾的胡琏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总司令”,统领金门党、政、军务,在当地影响深远,被称为“金门王”。胡琏在金门打了“古宁头”战役。此战是国民党三年内战之后唯一一次歼灭性的胜仗,也是解放军第一次团级以上建制单位被全吃的败仗记录(是役解放军伤亡9000人)。<br/>胡琏会打仗,更是一名运气超好的“福将”——<br/>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将十一师包围在山东南麻,志在将其一口吞掉。战斗打响后,却突降大雨,华野将士苦战四天,最终只能撤出战斗。老天帮了大忙,胡琏没有被歼灭,此役也被列为国民党“十大武功之一”,后于台北圆山忠烈祠以浮雕壁画作记。<br/>一年后,胡琏与黄维率由十一师扩编的十二兵团参加淮海战役,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胡琏爬上坦克逃生。中途遇到大队解放军人马,竟无人理睬这辆逆行的坦克,甚至还有不少战士“礼貌友好”为他让路。黄维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同样是乘坐坦克,却因坦克抛锚而被捕。<br/>1958年8月23日,“国防部长”俞大维来金门视察,与胡琏等人到翠谷水上餐厅参加晚宴。临行前俞大维突然叫住胡琏——就在此时,解放军开始炮轰,胡琏等人赶紧躲进坑道,再次逃过一劫。而在餐厅恭候的金门防部副司令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三人均被炸身亡。<br/>俞大维后来回忆这件事情时说,该谈的其实都已谈过,为什么要叫住胡琏,连自己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br/>[page]<br/>戴安澜:蒋介石、毛泽东为他写悼词<br/>与老资格的第一期、群星荟萃的第四期相比,黄埔三期显得多少有些寂寥,不过,依然走出了不少震动一时的着名将领,比如戴安澜将军。<br/>戴安澜是安徽无为县人,曾经就读南京安徽公学,深受陶行知先生的影响。1924年初,戴安澜响应时任广东粤军第四师团长的远方叔祖父戴端甫的号召,报考黄埔军校一期,却因身材瘦弱被淘汰。戴安澜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了二等兵。在部队里,戴勤奋锻炼,身体情况很快好转。<br/>1925年,戴安澜再次报考,终于考进黄埔军校第三期,被编在步兵队学习。<br/>真正让戴安澜“扬名立万”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率领中国远征军南征缅甸。1942年,抗日进入了最艰难的持久战阶段,中国广大军民正在为抗日付出最惨重的牺牲。当年2月,日军为了切断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滇缅公路,向缅甸大举进攻。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3个军约10万人赴缅参战。其中,第五军戴安澜所率的200师表现最为突出。<br/>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参加东瓜保卫战,与日军第55师团正面交火,在敌众我寡,又失去空军支援的恶劣环境中,与日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安全撤退。4月24日,戴率部克复棠吉,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5月18日,戴安澜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br/>戴安澜殉国后,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毛泽东的挽诗是《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br/>1956年,戴安澜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这可能是其中唯一一位国民党将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