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历史考辨:国军师长张辉瓒到底该不该杀?

1930年12月30日至1931年1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五天内打了两个大胜仗,歼敌13000余人,活捉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胜利。为此,毛泽东挥笔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活捉的敌人师长并不只张一个,可是没想到张辉瓒这个在当时并不能说有特别重大影响的人物,竟然也藉此扬名,成了多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人物。<br/>一、张辉瓒该杀不该杀?<br/>张辉瓒该杀不该杀?这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张辉瓒在1931年1月28日东固公审大会后,遭到处决。现在往往压倒性的意见是:张辉瓒不该杀,杀他违背了红军的俘虏政策,违背了统战的方针,朱毛都曾答应不杀,中央也曾决定不杀云云。在中国和世界战争中,很早就出现了战争法和战争犯罪的概念,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趋完善,违反战争法反人道的“无军事必要摧毁城镇和村庄,劫掠公私财物,无辜杀害平民、奸淫妇女”的军队指挥官要受到惩处,这已经是通则。这和优待战俘是两回事,不能说你因为做了俘虏,旧恶就可以一笔勾销。<br/>张辉瓒部进入苏区后,气焰甚为嚣张。张辉瓒命令部下:东固已赤化,石头要过刀,板凳要火烧。40里内凡10岁以上男女格杀勿论。因此,他的部队在东固地区看到老百姓的房子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地烧掉,见到粮食衣物就抢,捉到人就当是“共匪”杀掉,抓到妇女就强奸,可以说是无恶不作。<br/>1931年1月28日,苏区政府在东固召开了反“围剿”胜利庆捷大会,会上广大群众提出要公审张辉瓒。可是将在东固富水河坝上提审张辉瓒的消息传出后,十里八乡的群众带着火把拿着干粮纷纷自觉涌来,形成“万人公审大会”的盛况。人们情绪激动,“抽筋”“剥皮”声不绝于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虽然法制不健全,但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法律观念,杀人偿命。况且张辉瓒这种罪大恶极、民愤极大者。很多情绪激昂的群众登上主席台揪打张辉瓒,局势很快失控,几位青壮年赤卫队员看到张,联想起张辉瓒进占东固仅仅几天便无恶不作,他们的父母被杀,妻子被辱,房屋被烧,再也按捺不住激愤,便和群众一起拖下了张辉瓒,拉到主席台旁的田间,手起刀落,将张辉瓒身首分家。<br/>张辉瓒以后被俘的国民党师长没有被处死,非常重要的一条在于他们在苏区没有那么大的民愤。<br/>二、张辉瓒之死的负面与正面的政治影响孰轻孰重?[page]<br/>1930年12月初,当第一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东固发生了“富田事变”,出现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倾向,使红20军和东固地区的人民群众对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产生了疑虑。第一次反“围剿”特别是龙冈大捷取得胜利后,这些疑虑得到了缓和。但是,人们见到张辉瓒被捉却久未被杀,群众中更是传出“毛泽东主张不杀他的老乡张辉瓒”的传闻。许多人忿忿不平地说:肃反冤枉死了那么多人,都是我们本地的老革命。怎么能放着一个国民党师长货真价实的反革命不杀?杀死张辉瓒顺应民心、振奋士气、消除富田事变的负面影响,增加和提高了红军特别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凝聚力与威望,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反“围剿”做了最好的群众动员。<br/>杀死张辉瓒赢得苏区群众的支持,不杀张辉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国民党军上层将领对红军的敌视态度,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处死张辉瓒有利有弊,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利大于弊,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做法。<br/>三、张辉瓒是否真能成为国共谈判的筹码?<br/>张辉瓒被俘后,其妻立即四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共产党,表示愿意以巨款赎回张辉瓒。国民党湘籍军政的头面人物程潜、唐生智、鲁涤平等也派代表向共产党传达信息,据说蒋介石也答应以释放关押的100多名共产党政治犯,并提供20万银元、20担西药、两个团的枪弹为条件进行谈判。<br/>当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张辉瓒在国民党湘籍军人中有一定影响,可以利用其影响作分化瓦解国民党军的工作,国民党开具的条件也有利于缓解中共中央和红军的经济困难。当即派出通讯员去苏区传达做好准备放回张辉瓒的指示,并派出代表赴南昌谈判。结果由于路途不畅,通讯员无法及时赶到苏区,中央的指示没有及时得到传达。中共代表赶到南昌时,报纸上已经登出了张辉瓒被杀的消息,谈判已经无从进行。<br/>张辉瓒是否真能成为国共谈判的筹码?也无法得到证实。<br/>我们认为,中共中央和红军的沟通不畅,但国民党军和苏区的沟通渠道应该是畅通的。国民党如果真想救出张辉瓒,在20多天的时间里应该去苏区和红军联络,为什么舍近求远?可见其有缓兵之计之疑?难道放了张辉瓒,国民党就能延迟对苏区进行的第二次“围剿”了吗?这也未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