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廉士的金钱观:钱多坏自己不做守钱虏
钱,即货币,财富的化身,本身并无功过是非,既不是神物也不是魔鬼,只不过是一种流通与分配手段。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与功能,就能把握自己,不为金钱所缚所惑。下面几位古代清官廉士对金钱的态度,不啻为今人的一面面明鉴。<br/>钱多坏自己<br/>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反对厚赋重刑。他个人生活勤俭简朴,认为钱多会败坏自己的道德。有一次齐景公派使者访他。晏婴将家中仅有的饭食与使者分吃,两人都没有吃饱。使者回去禀报景公,景公立即派人送来大笔金钱,让晏婴好度日接待。晏婴婉言谢绝,并说:“我用君王给我的俸禄救济了百姓,可见我家里并不穷。一个人到了中晚年,每月只需十总布、四升粮就足够了。”(“总”是丝的计量单位,一总为80根丝。)<br/>不做守钱虏<br/>东汉将军马援,曾以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作为自己的誓言,出征匈奴、乌桓。后在西北养马,发展畜牧业,在有一些积蓄后却把所有的家财金钱救济别人。常人疑惑不解,马援说:“经营财货,贵在能救济他人,否则就是守钱虏!”后来“守钱虏”一语被人们用来作为聚财丰盛而用钱吝啬的人的代称。“守钱虏”又称“守钱奴”、“守财奴”。<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4E/2D/4E2DFD7E9AF6AB520C2AE1759F3AA1B5.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古代清官廉士的金钱观:钱多坏自己不做守钱虏"/>清慎天下最<br/>北周名臣裴侠,躬履俭素,清慎奉公,独立不倚,爱民如子。任河北郡守时,“罢废郡内旧时苛制”,“所食惟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称之”。原来此郡旧制,“有渔猎三十人以供郡守”,“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裴侠到任后统统废除,“不以人私”,将这些人以佣工的形式去为公养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裴侠分毫不动,“去职之日,一无所取”。因此,被誉为“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民歌称颂他:“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br/>纳饼拒重金<br/>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名重当代,学生甚多。他爱吃煎饼,当地老百姓有时用小篮给他送饼,文徵明收下后即用字画相谢。时间久了,凡求字画的人就携饼篮上门,文徵明也乐意挥笔,满足来者之愿。其时名声显赫的唐王派使者带着重金来求画,文徵明得知后,不以钱动,闭门谢客,拒不收纳。使者无可奈何,呆了几天,只好回去。<br/>行贿如盗窃<br/>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以清廉自律,视贪污为仇。从当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他认为做官的“止此柴马,止此俸钱,出此之外,一文一分赃证也”。明代知县上京朝觐,可以从里甲、杂项摊派几百两至上千两银子,用以进京行贿,故京官皆把朝觐之年视为收租之岁。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花路费四十八两银子,其他一概裁革,坚决不向上司行贿。别人以“外官入京有交际”,劝他“要做官不得不如是”。海瑞正气凛然地说:“充军死罪,宁甘受,安可为此穿窬举动。”把行贿视为盗窃(穿窬)行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