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假币是如何造假的?带错字的假币都能泛滥
央行打算从今年的11月12日起发行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之所以发行新纸币,据说主要是为了提高钞票的防伪技术,方便公众更准确地识别钞票真伪。<br/>无论中外,伪造货币、私铸假币的现象由来已久,并且屡禁不止。货币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又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假币和假钞如果泛滥,将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我国数千年的货币史上,假币案例不胜枚举。<br/>古人认为,货币的价值经国家规定后,就是一直不变的,因此普遍认为铸出来的钱越多越好,将其作为增加财富收入的途径。官府在铸钱时,为了牟取利润,常常会偷工减料,极大地刺激人们私铸的欲望。<br/>一种常见手段是减轻铜钱的重量。比如西汉初年,货币严重匮乏,汉高祖推行荚钱,名义上重量为12铢,实际上却只有3铢。在董卓当政时又将五铢钱改成了一铢重,货币一下就贬值了四五倍。民间一些人将12铢的钱融化了,做成3铢重的荚钱当成12铢的用,市场上的货币轻重不等、规格不一。<br/>另一种手段就是掺杂锡或铅等价值较低廉的金属,降低铜钱的含铜量。这主要是由于铜的出产很有限,北宋时期,矿产品的官收价格为:铜每斤约200文,锡每斤35文,铅每斤18文,可见铜的价格约为锡的5.7倍,铅的11倍。<br/>西汉王莽时期,推行了几次钱币改革,发行了三种新货币: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也就是俗称的金错刀。一枚大泉五十相当于50枚五株,一枚契刀,等于500枚五株,一枚金错刀,等于5000五株钱。然而钱的实际价值与币面价值相差十分悬殊。<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59/E7/59E7A6A6FB638CC548A73AFEC102D1C2.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孙权时,开始发行多种大钱,比如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这些面额夸张的大泉刚一面世,民间一些人便抵挡不住巨大的利润诱惑,很快开始私铸减重钱。<br/>[page]<br/>宋朝军费开支庞大,加之冗官现象,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常常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时,官方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发行货币来转嫁危机。仁宗时边患不断,军费需求浩大,常常是铸大钱,将三个小铜钱铸成一枚价值十个的大钱用,“钱文大乱,物价翔踊,公私患之”。(《宋史》卷180《食货下二》)宋徽宗继位后,为了弥补开支浩大带来的财政赤字,竟然滥发货币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在宋金时期流通的货币中,常常能看见将小平钱碾压面积扩大之后,混入到钱串里冒充大钱的情况。<br/>北宋时期,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一些商人不便携带巨款,就会把钱交给从事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铺户再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宋朝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交子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但交子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仿造起来成本较低。<br/>后来政府将纸币收归官营,私人印制交子必须经过官方认可,由官方将收到的钱数记在交子上,经过签押之后才可使用,但是这却客观上增加了官员营私舞弊的机会。<br/>南宋时户部仿照交子发行了会子,是当时宋朝发行量最大的货币。宋金交战时期,不断印制钞票使其持续贬值。北宋发行纸币时,规定必须有铜钱作为后备金,还有数额上的限制,但南宋基本就是滥发纸币了。<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6C/8F/6C8F1855FEA0193334D650865744A3D5.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古代假币是怎样造假的?带错字的假币都能泛滥"/>假银锭蜂窝<br/>为了杜绝假币和假钞,古代统治阶级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精选纸币材料,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蜀纸;印制精美的图案,比如,清代宝钞以龙为图案,外做花纹边栏,因图形复杂,造假者不易模仿;纸币上往往印有帝王或者书法家的文字;各地官府设立专门的辨钞人,专门帮助百姓识别纸币的真假,有时还会普及一些辨别真伪的知识;政府也会奖励告发造假之人,严惩被抓的造假罪犯。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工艺上的局限性,这些手段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br/>由于传统的铸币材料是铜、铁这样的金属,比较容易得到,铸造技术简单,也为假币、假钞的盛行客观上提供了可能。加之对于货币管理的不成熟以及朝代更迭前后的经济混乱,古代假币的猖獗也就不难理解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