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三国时期蜀汉,刘备集团鼎盛时期实力差点光复汉室,为什么最后却功亏一篑?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乱世之一,其中蜀国的君主刘备前半生堪称传奇,从卖草鞋到一国之主堪称逆袭,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三国时期蜀汉,刘备集团鼎盛时期实力差点光复汉室,为何最后却功亏一篑?

董卓之乱的时候,三国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不过这时候人们已经认为是三国时期了。时至今日对三国的开始时间也是存在争议的。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时候就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局面。由此开始了将近百余年的战争。

不可否认的是,赤壁之战确实影响了三国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人,无论是谁,其实都是怀有私心的。只不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是捧刘贬曹的,不过刘备其实也不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匡扶汉室。刘备肯定也是有私心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曹操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汉献帝也不是吃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期间,汉献帝发动了衣带诏事件,只可惜没有成功,假如成功之后,那么曹操的小命可能就没了。在孙权、曹操和刘备三人中,刘备建立蜀汉的难度是最大的。不过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后,很多人才都来投靠了刘备。

蜀汉的实力一直是最弱的,同时直到蜀汉灭亡,蜀汉也没有完成匡扶汉室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蜀汉的君主刘备,确实有着其独特的才华,我们从一个小节就可以看出刘备的领导才能。刘备集团是三国时最团结的集团。且不说关羽千里走单骑,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多次败逃,连妻子都不能保全。可他的部下一旦知道他的下落,就去寻找追随于他。在汉江边刘备自叹命窘,请部下们各奔前程。可大家宁可掩面而涕,也依然不离不弃。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直贯穿于刘备集团的始终,最后终于造就了三分天下的功业。

同时在刘备在位时期,也有蜀汉鼎盛的时候,这就是公元219年。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这时候刘备占据荆州五郡。从此开始,刘备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建安十三年开始,刘备就开始南征北战。直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汉中之战胜出,刘备在此时走向了最巅峰。这个时候刘备有能力一统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汉中之战刘备以全胜告终。这是刘备生涯成就的最高峰,刘备不仅仅是得到了汉中,同时正面击败曹操大军,由此说来刘备让曹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这一年的七月,刘备称汉中王。

荆州关羽方面也是气势如虹,以南郡为基地北伐,希望打下曹操控制的襄阳和樊城。不仅仅是想象,关羽真的做到了,曹军是一败涂地,于禁徐晃张辽等几个军团被关羽打残。更为厉害的是,在这一年,刘备的军力达到了15万人之多!

这时候刘备控制的地区达到了益州全部和荆州大部,这样的情况下,曹魏对此是非常忌惮的。原因就是曹魏在这里有很大的开阔面,这样的情况下曹魏几乎是无法进行防御的。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蜀汉在这样的情况下进攻曹魏,胜算是非常大的。

然而,就在此时,刘备的一大昏招,却直接导致了天下英雄对他大失所望,原来的盟友孙权更直接投入曹魏阵营,反水夹攻。因此关羽军团覆灭,荆州三郡丢失,刘备复仇大军又惨败于夷陵,前后折损兵马十万,大将重臣和军中骨干无数,桃园梦断,白帝啼血,饮恨抱憾而终。

而短短几年,蜀汉无论地盘、兵力、人才都锐减到此前一半,虽有诸葛亮绝世之才力挽狂澜,呕心沥血保住一方基业,终究无力回天。

这个昏招,就是刘备势力鼎盛时的一大标志:自称汉中王。此举实为居虚名而害实利,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雄心或者说直接说野心,反而向天下人昭示了自己器局的不广阔。

在西汉和东汉王朝,确实是白马之盟,“非刘不王”,但从不是后世一些人误解的“刘皆可王”,包括诸葛亮在内,无数忠臣义士维护的是四百年煌煌大汉的法统,而绝不是刘邦子孙一家一姓坐江山的私利。

汉朝封王是有严格限制的,要么是皇帝的亲生皇子,要么是诸侯王嫡子,诸侯王其余儿子除非是皇帝特别加恩封王(齐悼惠王各子、梁孝王各子等特例),通常亦只能封侯。

这就是大汉之所以为大汉,绝不似后世满清。皇子和诸侯王之外的皇室宗亲,从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天潢贵胄,也和寻常士人一样的为官入仕,立功封侯,仕宦时亦无任何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

以刘备西汉景帝子后裔的远支宗亲身份,就算在东汉王朝立下伊尹、霍光之类匡扶社稷的大功,也就是拜大将军,摄行国政、封侯,而绝无封王之理;

若如刘备此时这般,才刚刚占有一个益州加荆州三个郡,就自己称王,那之前据有一州多年的刘表刘璋们早就可以自称为王了。但他们从来就没这个胆子,那真是自绝于汉廷,自绝于天下士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而比之刘秀当年称皇帝,是入据洛阳,麾下数十万大军,得河北河南各州,二分天下有其一的前提,而且他本身就是更始帝封的萧王,从王为帝只进一阶。

刘备想成就帝业的合法渠道,同样比照刘秀例,在曹魏颠覆汉朝已成事实的前提下,克复长安、洛阳这两京之一,据有天下其半时,方可自立社稷。在那之前,当然是示天下器局之不广,令仁人志士大失所望。

换言之,汉献帝刘协禅让曹丕之前,若刘备能攻灭曹操,一统河山,那么他可比照周公例,为天子尚父执政,或可以匡扶社稷功,特封为王,天下人皆能服膺。这样刘备的历史地位将极其崇高,足可比拟元圣周公。

可若自立为帝,传及子孙,仍不免遭史书后人诟病。平心而论,若能为千载不易之圣贤,又何必定要汲汲于一朝之帝皇?

而在刘协禅让曹丕之后,从汉朝角度等于自弃宗庙,放弃汉灵帝这支的权益,天子失国,如孺子婴了。此后刘备若能攻灭曹魏,一统河山,当可比照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例,称帝自为,三兴汉统,名垂青史。

《汉中王劝进表》里,大概是刘备集团诸人自己也觉难以自圆其说,居然举「河西诸将推举窦融为元帅」这种例子为先例,其实已是不值一哂。

窦融当初不过是被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向刘秀输诚后被封授凉州牧,和刘备自封诸侯王,甚至急哄哄地把大半个益州的五个郡国都划为汉中王的私人封地,(“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是一回事么?东汉几曾有过领地如此庞大的诸侯王?

读史至此,颇有拿错剧本之感,举出窦融自封大将军这种先例作为称王依据的,本来该是向来名不正言不顺、靠攻杀朝廷官吏立国开基的孙策孙权们才对。

有论者认为刘备急于称王,是为给属下有功之臣升职封爵,又为安置马超等降顺前诸侯,这也是对两汉时期政治体制的误解。

自汉武推恩令之后,诸侯王权势是远不及中枢执政大臣的,一如霍光摄政时,汉武帝子孙们无不战战兢兢,而向权臣俯首。

至于东汉诸侯王,连在自己的封国都不能做主,中枢调派的国相才掌控封国实权;更不用说涉及中枢的军政和监察大权了。

刘备称王后,封马超左将军、关羽前将军等,这些给属下升职封爵的合法性依据,正是他同时自称为大司马“董齐六军”,兼领司隶校尉和豫、荆、益三州州牧,然后才能去摄行军政大权。这些根本不是任何诸侯王能有的权利。

何况此时马超合法身份,偏将军、都亭侯而已,本就低于刘备的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不过和关羽的偏将军、汉寿亭侯相当;又有什么难安置的?

而此时诸雄自封职位,马超是征西将军领并州牧(自称),孙权是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刘备表),刘备是大司马、司隶校尉(刘璋表)、益州牧(刘璋让)、荆州牧(孙权表),

曹操称魏王,刘备骂他是叛逆而讨伐,结果自己也不顾朝廷法度和体制称王,正是自甘居于和曹操一类的反逆了。那么同为叛逆,世家大族从自己家族长远考虑,大可投靠占据天下九州的曹操,又何必投只有边地一个半州的刘备?

何况对“反曹联盟”(如果认为其还存在、还需要继续维系的话)来说,是马超重要,还是占据江东交州和荆南的孙权重要?

孙权如果不和刘备翻脸,真心承认了他所谓“汉中王”的合法性,岂不等同于自认是刘备这个叛王的下属和臣子了?江东各郡原本就遍布带路党,首脑就是张昭这个托孤重臣,孙权长期无力清算。孙权继续和刘备合作下去,此后江东士人更要一心北向投曹了。

与其如此,孙权还不如选择反水,最后用关羽首级换了正式合法的加官晋爵。曹操控制的汉朝朝廷,封孙权骠骑将军、南昌侯、荆州牧职位,也就是说曹操在有生之年,放弃了统一中国的企图,承认了孙权割据江南的事实,一劳永逸解决了孙权多年来的统治合法性困扰(孙权此前合法身份,只是个杂号将军、会稽太守),江东大族人人满意。

正因曹操明目张胆破坏汉制,所以天下皆知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才是刘备一直高举保汉大旗的立身之本。

换言之,两汉四百年法统才是刘备背后的最巨大政治优势,因此哪怕只有一县之地时,曹操仍视其为头号大敌、不敢轻忽。

刘备仅有一州加三郡时,自封为王,就是自弃合法性,把自己的格局降低为一个曹孙二袁式的割据军阀了,那么既然连刘备放下了忠于朝廷的执念,那么同样是反逆和军阀,大家为何不投明显势大、占据中原九州的曹操?孙权不就是个好例子?许都朝廷虽然是个牌位,却是东汉二百年王朝正统延续,在曹操尚且没把它彻底丢弃之前,刘备与之决裂实在操之过急。

是以为此时刘备计,开大司马府,自称录尚书事,麾下安排马超这个“征西将军”,给关张们前后左右四方将军职位,完全足以酬功了;大司马录尚书事可比照霍光例,摄行举国军政大权,也完全可以威福自主了。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称王么?

当然,不妨也同时表孙权为平起平坐的大将军,扬州牧交州牧青州牧之类的支票尽管去开,虽然这样未必足以打消孙权对南郡的企图,但所谓“盟友”,若是连一些象征性的面子都不屑去给,什么政治上的好处都不肯让渡,就别怪敌人开出更高的筹码了。

又或论刘备称王,是年事已高,为身后事打算,解决将基业传及子孙的合法性,让刘禅得以传承基业,所以要急着和属下定下君臣名分,原本大家名分上都是汉朝臣子,此后就都是汉中王殿下的臣属了。

倘真如此,那么这举正与被称为“汉贼”的曹操一般无二,彰显刘备“示天下以私,割边地而自王”,从政治上是个弊大于利的大昏招。

(曹操原本以司空、丞相录尚书事即可终身摄行天子权;之所以不惜逼死荀彧、激起一次次后方忠汉士人反叛和政变,也要称魏公、魏王,最大缘由无非也是为了将基业和权柄顺利传承子孙。)

若刘备真做此想,只为割据一方,以国家州郡传及子孙为私产,那正是将自己从天下人认可的英雄义士,变成了和“汉贼”曹操、军阀孙权一类的枭雄。已经丢弃了政治大义的刘备,兵马不如人多,地盘不如人大,又怎么可能最后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