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孔孟之道,孟子和孔子并肩,为什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伟人,其中孔子孟子两人堪称之最,被后世评说为圣人,然而在明朝时期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把孟子清理出孔庙,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孟子有多伟大,印象最深的还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在学术成就上比子思要大,先前有曾子做大学,子思作中庸,到了孟子做了孟子七篇。把儒家学说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思想在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就说其中的一点就是梁惠王在宫苑里面召见孟子时的答话可见一斑了。最后一句话“虽有台池鱼兽,岂能独乐哉?”可以说是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但是后面历史每每被验证,还是不能引起后来者的警觉。

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四件事,一是秦始皇阿房宫,二是隋炀帝的迷楼,三是宋徽宗的艮岳,四是慈禧太后的圆明园。这四件建筑,都是搜罗尽全天下的奇珍异宝,耗费全国之财力才建造出来的仅供个人享受的场所,他们就是想要独乐,结果,建成之时也是他们失意败落之时。由此证明了孟子说的正确性。想想看,在那时孟子就能做出这样的预言,岂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更重要的还是孟子通晓儒家六艺,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向邹衍,淳于鬛那样走个曲线救国的路子呢?这更是说明了孟子的伟大之处,是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在那样的乱世之中,明知王道不兴,霸道才能横行天下,但孟子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没有与当世合流,在污浊不堪的各个学说中仍有那一丝清流,不论自己境遇多么的窘迫,也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主张,不怕寂寞。也正应了孔子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所以虽然自己在当世是寂寞的,但不怕自己不被人所熟知,哪怕经过几百年的后世之人能够识的自己,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也终于在后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孟子中被后人所知了。这也是圣人不同于一般之人之处了。

那么朱元璋为何把孟子清理出孔庙呢?

首先,这要从朱元璋身上挖掘原因。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他时而重用佛家、道家礼法,时而杀戮和尚与道士,对儒家、法家等流派也是如此。虽然他时常大骂韩非子李斯等法家,但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精髓又与法家相关。如此矛盾的性格是其暴怒的伏笔。朱元璋起先对于孔子是较为尊敬的。

《明史·太祖本纪》中曾提及朱元璋下令“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

此外还派遣使者到曲阜致祭。甚至在洪武元年(1368)还以温和亲切的态度召见了孔子后人孔克坚,诏“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然而朱元璋极度自尊且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其对于孔子享有的莫大权威是不情不愿不服气的。

洪武二年(1369)他就曾经下诏宣布天下不必通祀孔子,只是最后被群臣劝谏下收回了命令。这把压抑的火气,时隔几年就落在了亚圣孟子的这里。

另一方面,孟子的思想也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里表现最为突出。《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句即使是今天的我们也能脱口而出。孟子认为,“保民为王,莫之能御也”,也就是说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国家的三宝,谁能保护人民谁就可以称王。换句话说,如果残害百姓,就不配得到天下,即使得到了也应该被推翻打倒。推翻这样的君主,不算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这样的思想很明显地折射出孟子的另一个观点——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提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但孔子并没有提到如果君使臣不以礼,君应该怎么办?但孟子对此做了拓展。

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这样的观点本质上已经触碰到了朱元璋作为帝王的雷区。

除此之外,孟子思想中关于“如何得到民”的部分中提到,以德服人才可以得到民心,以力服人则是暴君的霸道行径。以力服人还极容易导致战争,战争时人民流离失所即为不仁。

纵使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的孟子有这样的思想十分可贵,但无论是孟子口中的君臣之道还是民心论断,都触犯了朱元璋意图通过强权建立朱家千秋大业的野心。朱元璋对于战国时期的儒家仁政论断本身十分反感,其在与儒学之臣讨论学术问题时就曾经说过:

“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

朱元璋自身认为这些论断都是歪门邪说,不是正道。基于这种心理,勤政之余休息时翻阅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朱元璋,看到内容必然不喜,因此厄运就降临到了孟子头上。

大家都认为,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天下的读书人,朱元璋没文化,如果没有读书人的帮助,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他现在成功了,怎么能随意将读书人心中的“神”请出孔庙呢?

于是,朝廷上不停地有人死谏,连掌管天文的官员也对朱元璋说,文曲星暗淡无光,恐怕是大凶之兆,对大明江山不利。

时隔一年,朱元璋在刑部尚书钱塘的誓死进谏下冷静了下来,以“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的由头不情不愿地将孟子牌位请了回去。

但是作为泄愤和维护统治的需要,他将《孟子》删减了不少,并以“删减本”代替了原来的版本进入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目,可见他心胸之狭窄,而这件事情,或多或少也让大明命途多舛,动摇了文人对朱元璋的信仰和崇拜。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