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甘肃省少数民族之一 保安族的文化

保安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目前约有1.4万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保安族人口为11683人,甘肃省的保安族为11069人,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90.6%;据1998年底粗略统计,甘肃省保安族人口已超过1.3万人)。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兰州市等地。

保安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3月20日,由政务院批准确认的。在以往的历史上,保安族一直被称为"保安回"。保安族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前后,从青海同仁地区迁居甘肃大河家地区,重新建立了新的家园。

关于保安族的族源,由于缺乏历史记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按本民族意愿和所能接受的观点是: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该语族惟一完全丧失元音和谐的语言。尚无文字,通用汉文。

保安族的先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伊斯兰教就在保安族中广泛传播。迁居大河家后,保安族人创立了高赵家门宦,还有部分保安族人信奉崖头门宦、华寺门宦和伊赫瓦尼等门宦教派。

保安族多以小麦、玉米、豆子为主食,通常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或搅团、散饭。食用肉类必须要阿訇屠宰,忌吃猪、马、驴、骡及一切凶禽猛兽,一切自死之物和动物的血均不能食。牛羊和家禽屠宰后不能说"死了",否则即不能食用。舀水、舀饭均不能用反手。"油香"和"指甲面片"是保安族中很有特点的食品。

保安族的区域自治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1952年3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和保安族人民的愿望,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由大墩、梅坡、干河滩、崖头高赵家四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组成。1954年4月2日,积石山地区又成立?quot;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联合自治区",这是一个多民族联合的自治机构,下辖包括保安族自治乡在内的10个乡,30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共有保安、回等9个民族的24649人。195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保安族自治乡改为保安民族乡。

197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积石山保安族等各民族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1981年9月30日,甘肃省第一个多民族联合自治县召开成立大会。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角的小积石山东麓。全县东西长约37千米,南北宽约33.5千米,总面积为909.97平方千米。县内最高海拔为4218米,最低海拔为1800米左右。全县地貌可以分为四个类型:黄河河谷地区;黄土塬、梁峁沟壑区;低山沟谷及山前丘陵区;高寒阴湿、干旱山区。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镶嵌地带。黄河从青海省循化县经积石关进入积石山县,是自治县过境的惟一河流,县境内全长约40千米。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9%,因此形成了冬春两季干燥,夏秋两季湿润,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特点。

自治县境内粮食作物共有89个品种,其中春小麦有45个品种,青稞8个品种,洋芋11个品种,玉米8个品种,豆类14个品种,油料作物9个品种,蔬菜作物14类40多个品种,瓜类作物4类17个品种。野生植物共有73科220属,其中优良牧草48种;食用植物有十几个品种,其中蕨菜资源较为丰富,是惟一打入国际市场的野生植物资源;野生药材有90多种,年采集收购野生中药材13万斤左右。经济果树类共有3科5属30种,其中冬果梨和薄皮核桃是地方特产。县境内干旱山区的花椒,色味俱佳,为调味佳品。境内有野生动物20多种,其中苏门羚、兰马鸡、雪鸡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矿藏资源主要有花岗岩、硅铁、铜、钒、钛等。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县辖17个乡、1个镇、145个行政村、1296个村民小组。全县有819个自然村,其中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乡有22个,刘集乡有40个,柳沟乡、四堡子乡有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