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傣族的聚居地主要是哪里?傣族风土人情介绍

傣族人口有1025402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这些地区的傣族人口占全省傣族总人口的60%以上。其余散居在澜沧江以东的景谷、景东、普洱等地,以西的凤庆、云县、临沧、双江、澜沧等县份;红河沿岸的新平、元江、元阳、红河、金平等县;金沙江畔的华坪、大姚、禄劝等地及与越南交界的马关县也有分布。从地理位置上看,90%以上的傣族都分布在北纬25度以南,海拔500-1300米以内的低纬度低海拔的河谷平坝地区。境内江河纵横,山川秀丽,怒江、澜沧江、把边江、元江由北向南流经傣族地区,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带类型,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终年无雪,轻霜期30余天,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60-1965毫米,80%的雨量集中在5-10月,年蒸发量1409-1815毫米,雾日100余日,年日照时数为1790-2340小时。在德宏州一带,由于低纬度高原地带太阳入射的高度角大,空气透明度好,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分布多依山近水而居,村寨周围和村寨中一般都有河流、沟渠绕行,水利灌溉十分便利,为农、林、牧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极利于水稻、橡胶、茶叶、甘蔗、香蕉、芒果、菠萝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栽培,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就产在西双版纳。具有亚热带风光的香蕉园、椰子林、槟榔树、橡胶林、咖啡林成为傣族地区的象征。

傣族是较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大部分傣族地区盛产稻谷,许多地区的稻谷可二熟到三熟,西双版纳有“滇南谷仓”之称,德宏州的“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享誉省内外。在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和德宏沿线,由于没有直接受到第四纪冰期的袭击,加之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许多动植物种类得以保存下来,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傣族地区森林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极为丰富。茂密的原始森林分布很广,在西双版纳占全州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德宏占全州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生长着云南松、柳松、秃松、红杉、红椿、樟树、楸木、楠木、竹类(达70余种之多)等多种林木,还有柚木、紫檀木、云南石梓、铁力木、龙脑香、云南婆罗双、多果榄仁等珍贵树种,还盛产砂仁、草果、胡椒、八角、金鸡纳等南药和枫茅、香茅、柠檬等香料植物。在山间林际还生活着许多珍禽异兽,有虎、豹、熊、鹿、香狸、穿山甲、金丝猴、独角犀牛、野象、白鹇及作为和平、幸福、吉祥象征的孔雀等。作为祖国西南的门户,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毗邻,有1000多公里的国境线,德宏州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公里,历史上是通往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必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