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傈僳族的婚俗

傈僳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联系感情的方式大多借助于传统的唱歌对调方式。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好嗓子,休想找个好媳妇。"可见,唱歌对调在青年男女婚恋生活中多么重要。

青年男女通过劳动生产、逢年过节、参加婚礼、庆贺丰收、社会集会、生意往来以及串姑娘等活动,认识了对方,并产生了爱慕之心,就可以寻找机会与对方对歌。

如在小路上相遇,在溜索旁相逢,在四间劳动,在密林中砍柴,都可以背过身子,手扶耳朵,向爱慕的人丢一首歌过去。对方听到后,就会对回歌来。这样一来一往,互问互答,两人间感情的距离就越拉越近了。

傈僳族举行婚礼的头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齐齐,身披彩带,由媒人陪同来到女方家娶亲。到了女方家后,新娘却躲了起来,要让新郎到处去找,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着。这时,新娘的一个女伴会来告密,新郎总算找着了新娘。找到新娘后,娶亲者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当晚还要展示新娘的嫁妆,嫁妆中要有一个柜子,里面装着十套花裙子。

第二天早饭后,女方家组成热闹的送亲队伍,抬、背着嫁妆,由新娘的舅舅背着新娘,在鞭炮和huo枪声中离开女方家。此时,新娘表示不忍离别父母姐妹,要礼仪性地哭泣,但哭声一般持续不长,宾客就唱起(送亲歌)。可以说,新娘是在歌声和哭声中上路的。

到男方家门口时,从竹楼到庭院,到处都聚集着男方迎亲的人。人们分站两旁,用隆重的礼节来迎接新娘,欢迎送亲的客人。

傈僳族婚俗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女方家送亲队伍中走出七八个健壮的小伙子,他们围着男方家火塘跳(跺脚舞),以象征性地检查新娘住的竹楼是否牢实。跳完后,送亲的人们才进屋子就坐。这时候,围坐在火塘边的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唱起了傈僳族的(创业歌),以歌声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历史,不忘恩负义祖先创业的艰难。接着,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开始对歌。时而个人对唱,时而一个领唱,众从合唱,只听歌声阵阵,此起彼伏,并夹着阵阵的欢笑声,把喜庆的气氛渲染得很浓。歌手们演唱时右手搭在歌伴的肩上,左手放在耳根的下部,随着曲调的节拍一左一右地摆动,所唱的曲调明快活泼,旋律优美流畅。

婚礼这天,女方家送亲的人们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酒肉尽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还一拨一拨地过来敬酒、劝酒,致使不少送亲者成了醉翁。送亲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觉得乐彩,甚至会成为美谈。

第二天早上,送亲的人们返回时,男方要托他们带一些酒肉给女方父母,鉴于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所以第二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请一老人在火塘边持酒为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虫鱼鸟兽都是成双成对的,但愿你们夫妇白头偕老。"婚后数天至十多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门。回门时,新郎要带去猪肉、包谷粑粑、三脚架等物送给岳父家,同时要在岳父家帮助干十余日的活才能携手返回。返回时,母亲会送给做了新娘的女儿一只鸡、一口锅和镰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傈僳族历史上曾有摇篮婚配、互换婚和抢婚的习俗,但现在已基本绝迹了。

傈僳族家庭一般比较稳固,离婚的较少。如离婚,要请中间人,并刻木为证。离婚当日要杀一头猪,由中间人刻好木刻并洒上猪血和酒,然后男女双方对天盟拆,就算完成了民族习俗含义上的离婚。木刻上刻有中间人的人数,并由中间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后悔和否认,就可以出示木刻作为凭证。

烈酒与歌谣的祝福

自古以来,傈僳族人民对自由爱情与梦想生活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一代又一代的傈僳族人民,在追求平等自由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景观。傈僳族婚俗,就是其中一支灿烂的奇葩。傈僳族是一个尚酒的民族,在求婚、定婚、结婚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穿插着浓厚的酒文化色彩。

自古以来,傈僳族男女青年最喜欢的传统娱乐活动就是“瓦器”(傈僳族传统的集体牵手舞蹈)。因为傈僳族居住的地方地广人稀,只有在节庆的日子里,四村八寨的未婚青年男女才会聚集到一起。当忙碌完一天之后,人们在满天的星光下燃起熊熊的篝火,喝酒跳舞,对歌说笑。

有一句俗语,比较贴切地表达了傈僳族对“瓦器”的热爱:“下雪的时候,鸟群会下山;瓦器的时候,心上人会见面。”很多年轻人在这样的场合一见钟情,在互相试探性地对歌问答之后,进而用优美的诗歌语言询问彼此的家乡,算是确认身份,然后进入对歌的实质性主题。对歌的歌词一般以物寓意,讲究对仗工整,言词简洁,意味深长。歌词都是歌者即兴创作,旋律则通常是约定俗成。对歌的青年男女在几番问答之后,彼此有了初步印象。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不合自己的意,便会委婉示意对方自己不想与之深交;若对方仍然纠缠不休,则会引起集体歌战,男女双方到场的朋友都会加入进来。这是一个热闹的场面。因为所有的歌词都有贬低和藐视对方的意味,但是不能带有脏话,双方都以自己所能够想到的最精美的语言取笑对方,而自己又要保持风度,不可恼羞成怒。当双方僵持不下时,最后的调和者,也许是一个来自瓦器圈子的老年人。如果对歌双方情投意合,则会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并且耐心等待下一次集会的到来。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对歌仍然会继续,而歌词中自然就多了一些彼此关心和问候的话语。

在几番问答之后,已经相爱的人们会悄悄成双成对离开瓦器的圈子,到林间河畔、田间地头,互诉思念之苦、离别之情,并互赠礼物,以示定情。女孩一般会送一个亲手绣制的精美绣花“腊裱”(一种绣花的包),男子则会赠送一双手镯。这就是许多傈僳族青年男女结识的过程。他们是在精美的诗歌语言和优美的旋律中认识,并相互了解的。据说会唱歌的人找对象比不会唱歌的人要容易得多,所以傈僳族民间有一句俗话:“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有些傈僳族青年,在认识并相爱之后,会悄悄约定求婚的月份,然后由男孩回家请求自己的父亲,父亲转告母亲,再与家族中的长辈商量。在确定双方不是直系亲属后,请尼扒或者家族中的长者测算求婚的吉日良辰;等待求婚的女子,而在漫长的时光中独自幸福地静静的度过,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只是心里深藏着一个只有她知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