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都市化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年俗

2013年的鄂尔多斯春天来的很早,久违了的热闹在春节前到处弥漫,融化了一个冬天连续不断的冰雪,也催促人们忙碌着备办过年了。作为都市里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城市化的生活早已经习以为常,传统的节庆仪式久而久之演绎形成了都市化的蒙古族年俗,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节庆礼仪与时尚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范例。

都市化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年俗主要有备办年货、年节礼仪、拜年走亲等过程:

备办年货:城市里蒙古族腊月二十三前后才开始备办年货,准备的东西也随着年货市场越来越丰富,品种质量越来越好,特别是近年来适应蒙古族生活需求的货物越来越多,大多数年货能买则买,备办年货的重点放在采买的环节了。以传统家庭为例准备的年货中饮食类不外有羊肉、牛肉、奶食、茶食、米面、白酒、纸烟、糖果;此外就是粉条、豆腐、土豆、干豆角和少许猪骨头和绿菜。过年的服装一如平时都是大众化的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一般一人一套,过年不在多余准备。过年的居室布置主要的就是备办齐全蒙古人家供奉藏传佛教神像和成吉思汗画像供台上所需的供品,蒙古族也贴春联,但是贴的是蒙古文的春联,过去的春联是请人书写,现在贴的是印刷好的蒙古文对联,现在还有很多的传统家庭在居室里要请来蒙藏文不同的经语单,按照喇嘛的指示贴在屋内的某个高位处,或祈福或消灾。

年节仪式: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年节主要以腊月二十三和除夕为主,只有西乌审的部分蒙古族过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的上午打扫家,据说这一天打扫家神鬼不怪。下午煮羊肉,最重要的是要煮羊胸叉,家里有一个炉灶就要配备一个胸叉祭灶。这一天的羊肉是按照骨缝卸开的大块肉,煮肉料放酸奶酪和食盐,肉煮熟后在汤里下两米(大米和糜米)做饭。煮熟的羊胸叉要由男主人动手剔肉留骨,然后将胸叉垫在画出八瓣莲花的四方麻纸上,胸叉上置少许熟肉、两米饭、三颗红枣、三炷香等,这些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仪式与做法。而在祭灶的方式上由于燃气灶的时代没有了火灶遇到了麻烦,现代解决的办法大致有三:一是在小区空地架起火撑燃火祭祀,二是在燃气灶上放厚铁板,打火加热替代火灶上置胸叉祭品煨祭,三是将准备好的祭品在燃气灶的火苗上点化洒祭一番。不管哪一种方式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按照传统仪式恭敬祭灶。祭灶之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开始用餐,用餐之前,先行供佛和供成吉思汗之礼,然后由家长接过第一口饭、第一杯酒要将“德吉”按惯例敬献给神灵祖先,接下来正式开餐,用餐过程中家人依次向长辈们敬酒,长辈将最讲究的肩甲骨上的肉一块一块分给众人品尝,蒙古族普遍讲究这是自古以来英雄共同分享的一块肉。从这时开始,蒙古族进入了春节。

除夕的年节仪式按照传统比较复杂,现在城里人多数只保留了一些主要的环节。除夕的早上开始喝茶、贴春联、沾春花。中午饭是传统的猪骨头、土豆、干豆角烩菜米饭,方言叫做夹年捞饭,意为今年吃到明年,日子过的富裕。在出锅前首先将饭食供在灶前,神佛前不供(藏传佛教讲究一般猪荤不供神佛),再取出一份作为祭祀祖先的份子暂放一边。然后家长敬献“德吉”、品尝饭食、席间晚辈依次向长辈敬酒。餐毕,或到祖坟或至郊外祭奠家族祖先,祭祀品主要是中午的饭食、蒙古族茶食、白酒,过年准备的其他各类食品,再就是麻纸钱、现代祭祀专门印刷的巨大面额的钱币:天地阴阳钱、人民币、港币、美元以及金条、金元宝、银元宝,在一堆旺火中尽数烧祭。

临近晚上,开始进入过年的高潮,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从现在开始直到初一早上要一直不间断在神佛和灶台前点灯、上香,第一盏酥油灯和第一组三柱香要由家长点燃,紧接着就是熏香净室、室内外奠酒、带领家人叩拜,之后要到楼下燃放炮竹,至此这组仪式圆满完成。时间临近中央电视台春晚播出,家人围坐在摆满蒙古茶食的桌前开始隆重地喝一顿丰盛的蒙古传统茶。接下来就是全家人看着电视春晚包饺子,炖一整条鲤鱼,直到午夜12点前后用食、燃放炮竹,意寓交子之时,连年有余。到了黎明时分,天蒙蒙亮起,全家人统一来到楼下迎接新年的火神回家。在楼下面南摆桌,上摆一盘饼子和一只香炉插三炷香,在取新火的勺中燃起火种也摆放在桌上,然后每个人分别用热腾腾的奶茶、新开启的白酒由家长开始依次向东南西北中敬洒,之后由家长捧举盛火前行回家,在穿过家门时向家人问到:“席尼嘎勒布沙”,回答:“布沙”,汉意问到:新年的火神下来了没有?回答:下来了!过去是将火种放入炉内,现在的燃气灶只能开灶放火意思一下,女主人用新年的第一炉新火熬出新年第一壶奶茶,象征热气腾腾,红红火火的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享用这新年生活的第一道奶茶美味之时,首先要由晚辈按大小顺序依次向长辈叩首拜年,长辈坐上手位置,晚辈行躬身曲膝礼,双手捧哈达向长辈敬献,再单手敬鼻烟壶。行礼时晚辈要向长辈问候新年好、健康快乐,长辈则祝福晚辈快乐成长、事业进步,对于儿童长辈还准备了数量适中的压岁钱,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辈与晚辈在快乐融融的气氛中互致问候,互相祝福,有时长辈向晚辈有针对性地致以长长的祝福和颖颖的期望,言语间传递着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良好家训、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茶食是非常丰盛的,奶茶里飘着甘醇的香味,在室内四溢着欢乐幸福的激动与氛围之中,计划出外拜年走亲的年轻人准备出发了。

拜年走亲:拜年走亲先要出行,出行是要有仪式的,城里的出行是要在楼下摆放一张小桌,桌上放一只香炉燃三炷香,每个人自己持一枝燃着的香炷,按照喇嘛提前看好的出行方向,以香桌为中心出发后再转回原地,如“向东南走,从南回来”等等,每个人的出行方向是依自己的年龄和性别等推算确定的。这种静默庄重的仪式最后是在震响的炮声中完成了。至此,拜年走亲的年轻人在问候了家里的长辈后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拜年礼仪是按照拜年对象的不同,礼仪也不尽相同。拜年的第一处自然是长辈们,到了长辈家见面首先向每一位长辈行曲膝礼,用蒙语问候一声“新年好!”再行献哈达、敬鼻烟壶恭敬的问候叩拜之礼。接着长辈的家人邀请落座喝茶,蒙古族招待人的茶是要在碗里放少许炒米等食物,俗称不舀“空茶”,拜年的人们在接了茶简单品尝一下之后,开始“掏礼”,即把孝敬尊者的拜年礼物敬献给老人:请老人入上座后,在带来的酒、饼等礼物上放三颗红枣,恭恭敬敬地递与老人,老人接住礼物后说几句祝福和感谢的话语,随手将礼物上面的红枣以右手指掐小块状分三次向上扬洒敬天地祖先。

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在正月拜年期间多数人是要到成吉思汗陵拜祭民族祖先成吉思汗,或初一,或选正月合适的日子,带上酒茶哈达酥油等祭品在圣主灵前恭敬叩首祭拜。过去蒙古族拜年用的是一个正月,而现在城里的蒙古族拜年大多集中到正月十五之前。拜年的对象主要是亲戚和至好朋友,一般的左邻右舍、同事友人不像过去那样结队成伙拜年串门了,一般的拜年也很少带大堆的礼物、走传统的礼节、喝大量的白酒,拜年活动多数是看望问候、吃喝娱乐、坐而谈天、围桌玩牌、歌厅唱歌、城边微旅。

金蛇起舞,万象更新。都市化步伐迅猛的鄂尔多斯,激情与魅力辐射着春天的草原大地,都市化的年节礼仪覆盖着每一个蒙古族的家庭,正如这些家庭的组成与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产生出的都市化的蒙古族年俗具有多样化的多重版本,然而,他们的蒙古族传统情结与现代时尚的结合,终究将汇集成为当代蒙古族民俗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族固有的精神世界与理想追求、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终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存在和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