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的“封斋”与“开斋”
农历8月13日凌晨是湖北口回族乡的回民“封斋”之日,期间在湖北口回族乡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封斋与开斋”这句话。
这里所说的“斋”是阿拉伯浯sauw的汉语意译,是伊斯兰教所规定的念、礼、斋、课、朝五项功课之一。与《辞海》中“斋”的释义虽有相近之处,但属不同的哲学范畴。伊斯主教规定,穆斯林必须在每年该教太阴历九月,即莱麦丹月(ramadan)斋戒一月。时间从该月看见新月开始到下月再见新月为止,我国穆斯林将这一月称之为“斋月”。
斋月期间,凡穆斯林信徒,除年龄在12岁以下的男孩子、9岁以下的女童以及孕产女妇、旅行者、患病者外,都要封斋。与中国的佛、道教不同的是,穆斯林在斋月里并不要求吃素,当然,酒作为伊斯兰教,严格规定的禁饮之物,不要说是在斋月,平时也不得问津。按伊斯兰教规,信徒在斋月期间每天拂晓前沐浴进食,在白天任何食物部不得沾唇,到日落后才能开斋用餐,封斋的意义不仅仅是出于对对真主的虔诚,而且让人们懂得食物的珍贵和贫困者挨饿受饥的痛苦,从而培养节俭和乐善好施的良好习惯,同时,还意在锻炼人们的筋骨和意志,树立永远进取,不畏困难的精神。
在斋月开始的前几天,湖北口回族乡的穆斯林比平时显得更加忙碌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进商店、转小摊,采购各种清真食品,为封斋作准备。这天黎明前,星光灿烂,夜空如洗,一时间,从各个清真寺的“唤醒阁”上传来一声声悠长的“索俩”声,显得格外神秘而又悦耳,这是告诉人们,新月已悄悄升起,斋月从今晨开始。于是,千家万户的穆斯林们便在这响彻黎明的“索俩”声的唤召下,沐浴净身,端出早已准备好的丰盛食品,开始用餐。由于白天不能进食,所以,为了使体内有足够的营养和热量,这顿饭显得非常重要,除优质面食外,还有牛羊肉等。待吃饱后,按照规定的时间,男人们纷纷拥向清真寺,女人们则在家中做一天中的第一次礼拜,至此,全年中的第一次封斋开始,一天中不再动烟火了。因为在湖北口回族乡,汉族与回族世代和睦相处,所以,汉族同胞十分了解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生活习俗,对他们的斋戒也十分理解和尊重。
到了黄昏,清真寺将会再次告诉人们,已到了开斋的时候,于是穆民们首先净手嗽口,先以红枣、水果开斋,然后再做一天中的第四次礼拜,礼毕而后进食。斋月的第五次礼拜又称“他拉费”,功课最长,拜数最多的一次,清真寺内由满拉齐声高颂赞词,声音清脆宏亮,清真寺内外一派庄重、神圣的气氛。如此,这一天的封斋,开斋算是全部结束了;这样周而复始,一个月后便是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开斋节”了。在斋月期间,穆斯林群众除有病痛等特殊原因外,一般都一天不差的封斋,甚至有时因错过了早晨的封斋时间,没能按时进餐的,便空着肚子也要封斋,许多常年出门在外的游子,也想方设法赶回来作这一功课。因为按照伊斯兰教规定,若教民在斋月中少封一天斋,日后要用三天折一天的比数补齐。这个规定是极其严格的。
穆斯林有着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在斋月,更是如此,当斋月进入第三天或第七天时,小辈们便买上牛羊肉及蛋、茶、糖等礼品,给长辈们“开斋”说:“赛俩穆”,祝愿老人们在斋月里身体健康,平安愉快。这种习俗到了今天,也延伸到了亲朋好友之间,以示其敬重和友情。
在湖北口回族乡,整个斋月期间,无论是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或是穆斯林与汉族朋友之间,那种和谐融洽的气息更加浓郁了。仿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的灵魂因为斋戒而得以充分的净化,升华到了一种近乎超凡脱俗的境界。
斋戒一月。当一弯新月再次从黄昏夕阳的“观月楼”上瞧见时整个湖北口的各个清真寺的“唤醒阁”上传来阵阵悦耳的“索俩”声,告诉人们,斋月结束了,“开斋节”到了。
清晨,湖北口回族乡的穆斯林不论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的盛装。随着三起聚礼“索俩”声,来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所以,在“开斋节”的第一天上午,湖北口回族乡的穆斯林都来到清真寺,齐整整地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即天方)方向跪拜,聆听阿訇讲经,讲解斋月的尊贵和封斋的意义,聚礼的神圣;而后做礼拜,朗诵《古兰经》,祈求真主的恩赐,祝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家庭和睦。在此时,无论刮风下雨或炎炎烈日,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
聚礼结束后,人们首先回到家中和亲人们一起品尝开斋节食品,然后领孩子去给家族中的老人们说“赛俩目”。以后几天中,走亲访友,忙的不亦乐乎。届时,除了穆斯林之间的互访外,汉族朋友也前来祝贺,故湖北口回族乡有“汉族过年,回族忙憨;回族过节,汉族忙憨”之说。
油炸食品是湖北口回族乡穆斯林的一绝,虽说这些年人们的生活富足了,按过去的标准,可以说是天天在过节,对油类食品不咋馋了,但到了“开斋节”,还是要做些油炸食品,以招待客人,花样之多,色彩之艳、味道之鲜,让人赏心悦目,百吃不厌。“开斋节”是喜庆之日,许多家庭借此吉日男婚女嫁,真是喜上加喜,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
- 上一篇:纳西族语言文字
- 下一篇:阿巴嘎草原古老习俗:初夏启圣山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