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生日”的前世今生
移风易俗的热潮中,同样出现另一种声音:“‘佛生日’是闽南传统习俗,亲戚朋友就图这天聚聚,一味禁掉不可行!”
那么,“佛生日”是如何兴起?移风易俗又该如何“易”?
“佛生日”过去又称“外甥日”
对于英都80多岁的洪阿婆来说,“佛生日”是她与儿女孙辈团聚的日子。
“古时‘佛生日’又叫‘外甥日’。”洪阿婆说,过去交通不便利,嫁出去的女儿回趟娘家不容易,回娘家次数屈指可数。但每年“佛生日”,女儿总会早早带丈夫孩子回来,“我左手抱玄孙女,右手拥着外孙,四世同堂的幸福给我什么都不换”。
闽南民间有句俗话“住厝好厝边,种田好田边”,泉州市民俗专家廖榕光说,如果与“田边”的关系不好,拦截了农田灌溉用水,一年的收成都会受影响,因此“佛生日”又是农民与“田边”打好关系的日子。
廖榕光已故的岳父是个种田好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岳父家做“佛生日”时,有一桌宴席是专门为“田边”设的。酒过三巡,他们就开始分享种田经验。
“佛生日”源于敬畏自然
闽南地区的“佛生日”基本都是在农历八、九月,这是秋收的季节,廖榕光说:“‘佛生日’是古时‘报秋’的遗存,至今有几百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在清代。”
那么,古时为什么要给“佛”过生日?廖榕光解释,此“佛”非彼“佛”,“佛生日”的“佛”并不是佛教里的“佛”。中国本土衍生出来的是道教,佛教属于舶来品,古时的泉州是一个港口,其特殊地理位置导致这里的多元宗教混合并存。
道教的神明称“神”,佛教称“佛”,其他宗教又不一而足,然而对普通信众来说,这之间的区分并不明显,神佛太多,民间就统称为“佛公”。
都说“吃佛护佛,吃神护神”,普通信众信仰什么就会维护什么。而宗教为了生存、发展,争夺市场和“粉丝”,将宗教仪式世俗化,也就出现祭祀、超度等仪式。
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农民尊重、敬畏自然,“佛公”又主宰自然,农民敬奉“佛公”,祈求风调雨顺。在以宗族聚居的闽南,一族“请”来一位神明保佑本族人,其他宗族见此跟风,为了显示其独特性,希望神明能“专心”保护自己一族,不同自然村“佛生日”的日子也就不同,“‘佛生日’是人们回报神明一年来的庇佑,是人们敬畏自然的结果”。
民俗应保护但不能浪费
走访中,不少市民认为,“佛生日”原本只是一个民俗活动,其存在有着特殊意义,如今更多的是给了人们走亲访友的机会,应该保留。
作为民俗专家,廖榕光也赞同这个观点,“佛生日”寄托人们对大自然的回报,同时与其他人分享丰收喜悦,不应简单粗暴地取消掉,“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佛生日’,改变现在跟风、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让‘佛生日’回归本真,进而保护这项民俗活动”。
以前是怎么过“佛生日”?多名村民表示,基本提前3天准备,大扫除,洗碗筷、炊具,蒸糕炸粿,杀鸡杀鸭,正日子才是敬神明、宴客。最重要的是,所用的食材都是自己一年劳动所得。
- 上一篇:小雪习俗大多与吃有关:南方忙着腌菜腌腊肉
- 下一篇:侗族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