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云南楚雄市骠川“祭祖”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骠川(东华、子午)各村每个家族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祭祖”即祭祀祖宗,也就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祖宗崇拜。据传,“祭祖”习俗从何时起已无从可考,但骠川地区“祭祖”习俗为明朝“洪武”后,多数汉民族从中原迁徙楚地为兴盛时期,著名民俗专家余立梁老师这样描述过:“先民们从万物有灵的观念出发,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楚雄彝民则诠释说,人死灵魂不灭,一魂守尸,一魂则要回到先祖的发祥地与先祖团聚,一魂在家庇护儿孙,于是,人们在年头节下、红白喜事时都不能忘祭祀祖先。”都要祭拜祖先,求祖先庇佑儿孙昌盛、兴旺、发达。每年七月(农历)是“祭祖”的日子。骠川地区各村各寨各宗族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祭祖”活动分为“族祭”和“堂祭”两个阶段进行……“洪武”年间,大批汉民族在朱元璋“屯军戊边”寓兵于农,屯民安边政策或“洪武调卫”,数以千万的军民随沐英迁徙至云南,随着汉民入迁,多数人为思念故里江南,几千里迁徙路,隔不断思乡之情,怀念先祖。于是,骠川各村各宗族纷纷建盖族祠,供奉祖先牌位,各地相继在当时朝廷移民屯军戌边安置经费中拿出一定银两和村民集资在自家家族内修建起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宗祠,并严格按照官府规定的建造格局规范建盖、装饰,比如我们村李杨氏宗祠和何氏宗祠,可以在大门外立“进士”牌坊、桅杆,因为两族先祖上曾出过“进士”或“状元”。诸如此类,建造的祖祠多为徽派四合院,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宗祠。在祠内地板上安装有族内各辈分人士跪拜的标识,用不同颜色质地的砖砌成。宗祠内供奉有先祖的牌位,牌位的上方留一神龛供奉孔子牌位和孔子铜像,每年还要举行祭孔活动。牌位前面是先祖的名讳官称,何年生,何年何月逝世,先祖的发祥地等,牌位的后面为“水牌”,“水牌”上记录着历代先祖的名字,宗族内如新逝世的人,都要请族长填上名字。“族祭”,一般在宗祠内举行。全族人在族长的率领下,各家各户捐钱、捐粮、捐物,再困难的人家也不愿意少捐而被人看不起,捐献钱物也是对先祖的慰籍和在世之人的心愿。旧时,祭祖一律由男性参与,女人不得进宗祠,女人只能在宗祠厨房内煮饭、烧茶、打杂等。宗祠大门为外大门、内大门,整个建设多为四合院,江南徽派建筑格局,气势辉煌,庄严肃穆,这些宗祠,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多为各地的小学校,得以完整地保护下来,现在多数宗祠还保持原貌,展现在人们眼前。选吉日祭祖,全族男人在主祭人引领下,分辈份就跪,三拜九叩典礼膜拜。主祭人一般是本族内德高望重、妻才子禄、功成名就、孝敬长上、团结邻里的人担任。主祭人宣读“祭词”,祭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描述本族先祖的发祥地和迁徙史,先祖的学位,官任何品,所生几男几女,分支情况;第二部分是先祖的家训,训世文,教导后辈勤耕苦读,清白处世,诚实为人,行善施德,孝道为先。总之,一纸“祭文”就是一个家族的简易族谱。宣读完“祭文”后,全族男人按照辈分排列跪拜先祖……(祭祖告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列举骠川地区,以口夸何氏、子午村委会子午街、莫苴旧王氏宗族祭祖告文):

以口夸何氏族祭告文

公元xx年x月x日岁次xx孟秋月朔越祭祀xx日主祭孙xxx,陪祭孙xxx等,谨以香楮供品,名馔牲礼,不腆之仪,致祭於考xx明皇敕封辟疆将军始祖何公之神位妣xxx家庆会上,何氏堂中历代宗祖灵位前,曰:水寻根源,木生资本。始祖何公,自幼勤学,武艺超群,明皇重用,随任西征,功绩卓著,武德兼备,军民宠信,明皇敕封创疆将军,后裔定居威楚民南界迤西骠川,开辟家园,寓兵于耕,勤耕细作,修建宫室,建造祖庙,教诲儿孙,勤耕苦读,和睦邻里,孝顺长上,诚实守信,清白处世,永报皇恩,先祖之恩,百世难忘,子孙万代,绳其祖武,家声丕振,兹当孟秋佳节,率众后裔,虔备香花名馔牲礼,不腆之仪,致祭於先祖之灵,祖魂登乐园,魄脱幽关,光躍前烈,佑启后贤,兵戈永息,国泰民安,父慈子孝,老幼安康,士农安业,商贾生财,宦民济美,嗣续繁昌,万事如意,百业兴旺,阖族平安。祖其降銮,来格来尝,伏维尚飨谨告(何氏众玄孙,先祖灵位前,三拜九叩首,献十供,祭礼毕,平身。)(子午村委会子午街、莫苴旧王氏宗族祭祖告文,(子午街王启发供稿))告文大中华公元xxxx年,岁次xx,孟秋xx月朔越祭祀xx日主祭孙众等谨于香花名馔牲礼,不腆之仪,致祭於考公讳宗宝皇明诏授辟疆将军诰封忠翊王始祖之神位妣张夫人家庆会上,王氏堂中历代宗祖、姻亲、师长之灵位前:水寻根源,木生资本。始祖王公原籍广西桂林府同舟小桥地鲁摆村。王氏夫妇年高六十,膝下无子,以织圃屡种为生,於明朝正统年间,二老一日赴圆,圃内有一棕树,有喜鹊数十支暴躁不止,忽听棕树上有一孩童啼哭,夫妻观之,喜之不尽,祖曰:此子天赐也!忙搭梯抱下,夫妻二人望空叩头拜谢,回家便与乡邻知闻。此子因生棕树,二老爱之如宝,取名“宗宝”,扶养成人。宝祖神通广大,能剪草成马,洒豆成兵,使枪弄棒,骑马射箭,刀枪剑戟,武艺高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王朝命傅有德为帅,蓝玉、沐英为副,调集30万大军进军云南,宝祖因武艺高强而被征调至江苏省南京应天府参与集训,后随傅部进军云南,经屡战功绩卓著,武德昭著,深得军民宠信,明皇诏授辟疆将军,授皇伞一顶,出行昭示地位之高。宝祖安家娶张氏为妻,于大理府太和县海东居住。配祖张氏生一子名曰王宝海,海生四子,长曰衡,次曰福,仲曰光,季曰高。后衡祖为南安之州,福为锦衣千户,光祖为定远照磨,高祖易门县府。瓜瓞连绵,历代相传,数白余载。福祖后裔定居威楚民南界骠川莫苴旧、芦花街、江登邑、桃则村等地,开辟田亩,勤耕创业,修建宫室祖庙于莫苴旧村。福生四子,长支王成庆,二支王成棕,三支王成禾,四支王成雄。故为莫苴旧村为四支后裔是也。为纪念宝祖功绩,莫苴旧村自古以来都一直表演“长亭饯别”这段折子戏(小红马)。据传,小红马就是当年宝祖的座骑,这匹宝马还曾救过宝祖的性命。明末清初先祖荣公之墓葬于大坟(莫苴旧坟山地名)以下。因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祖庙被贼烧焚。“文革”期问荣公之墓被毁,后代子孙重建祠堂中供奉祖先之牌位及很多历史资料被焚。先祖之德,百世难忘,披荆斩棘,春秋而有荒度之苦,子孙万千,二八酬劳之恩,绳其祖武廷,家,声而丕振。贻厥孙谋,承先启后不忘。兹当孟秋之际,率众后裔,虔备香花名馔牲礼,不腆之仪,致祭於先祖之灵。祖魂登乐园,魄脱幽关,光辉前烈,佑启后贤,兵戈永息,国泰民安,父慈之孝,老少安康,士农安业,商贾生财,宦民济美,嗣续繁昌,祖其降銮,爱格采尝,伏维尚飨谨告:(先祖灵位前,众后裔依次三拜九叩首,献十供、奏乐),祭祖”活动延续了数百年,“祭祖”活动包含了厚重的文化,传递着一个家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信息。通过“祭祖”的形式,增强了这个家族的和睦相处。“祭祖”活动的下一个内容是议事:第一是研讨本族今年内公益事宜需如何做;第二是本族内一年来如有不法行为,如偷盗、欺男霸女的,由族庭处罚当事人修桥补路,族庭内若有虐待老人,则罚当事人办酒席,请全族人议事饶恕,罚其达下保证文书,当众向老人道歉赔罪,好生做人。通过“祭祖”,本族内在平常有过矛盾的也化解了,呈现出一个和谐的邻里关系。“堂祭”,一般指一家一户的祭祀活动,一般农历七月初三、四日举行,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接祖”,就是将自己家已故亡灵接回家里好生款待。接祖准备香、烛、火把,到自家大门外跪拜,这样就把先祖接回家,每天三餐大鱼大肉供奉,家里堂屋内铺上青松毛,家堂内设祭堂,家里人穿上新衣服,象办喜事一样。“接祖”这几天家里必须安静,不允许说不吉利的话,不允许大声喧哗,不然会得罪“先祖”。“祭祖”习俗源于“道教”。“道教”认为每年七月十五日是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称为“中元令节”,每年这一天,他要到民间考察民情,核定凡人在人间所作所为,以及善恶,记录在案,作为人们死后到地府受罪量刑轻重的证据。每逢七月初一至十五,在阴曹受刑之亡灵放假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次。当然这纯属传说。于是,这一天“道教”设坛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民间在自家设祭坛祭祀祖宗亡灵,佛教则认为人生充满罪过与邪恶,只是程度不同,而这些罪恶只有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才能受到公正的处置,所以,这些就是“祭祖”活动的由来。“送祖”一般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热热闹闹吃过中午饭,在自己家大门外摆起祭坛,烧纸钱、香、烛,送别祖宗去阴曹赶会。明年又接他们回来,祈求祖宗护佑一家人口清吉平安,五谷丰登,人丁昌盛。古老的七月十五“祭祖”更多的是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宗旨是倡导人们报本追远,感恩先祖,永远铭记祖宗恩德,孝顺长上,道德处世,行善积德,促进社会和谐,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古老的祭祖习俗向社会传递人文信息,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延续祖先文脉,促进社会和谐,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在一个处处人性化的氛围中,让中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予薪火相传。笔者认为,此种活动,利大于害,祭祖习俗传承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值得让这种文化活动传承下去。

云南楚雄市骠川祭祀民俗活动

我的家乡以口夸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小村庄,位于楚雄首府鹿城之南约20公里处,这里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早在明清时代在滇西南就小有名气了,而真正让以口夸小有名气的是以口夸村“土主”祭祀活动,古时称为“以口夸正月初八太平会”。以口夸村“土主庙”始建于“南诏”初,历经数百年沧桑,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土主崇拜习俗最早源于原始社会初期,是人类认识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之始端,它承载着人类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人类物质生活于精神生活进步的产物,向社会传递着古老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农耕、牧猎、生产、生活,表现出对社会和谐、幸福、和平和对美好生活之追求和期盼。据传,以口村“土主庙”原址建在“五街子”松树地(东华与子午交界处),土主庙内供一巨石,高一丈余尺,乃土著民族原始崇拜之“神石”,据传此石乃仙人背石,所以,以口土主庙有“先有神石后盖庙”之说。当时的“五街子”是骠川(大骠、小骠)地区的赶集地,逢十二属中的属鼠(子)、属马(午)赶集日,逢赶集日,商贾云集,市容繁华,八界八哨、楚雄、禄丰、双柏客商云集,街市多设简易平房或地摊。但好景不长,据说在此赶集,楚雄府的鸡不会叫、狗不会咬,有压了楚雄(威楚府)风水地脉之说,官府即下令停止在此赶集贸易。公元一八三四年由阖村村民投工投劳投资,先后三年在庙山头建成规模宏伟壮观的寺院,乙未年(公元1834年)成立“洞经社”(司禄社),每逢会期,“洞经社”在寺院演奏各部经典曲牌,时逢盛世,以口村人丁昌旺,文风丕振,延续至咸丰乙卯年(18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匪患殃及以口夸“土主庙”、“汝兴寺”毁于一旦。一九0九年,由该村何乃祥、张开第、杨承宗、何克昭、李迂等诸公同心协力,从各方捐资,于宣统元年在原位置上第二次重建“土主庙”、“汝兴寺”,重建的寺庙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尤为壮观的是土主庙魁星阁,两楼一底,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建造风格可与北京颐和园魁星阁媲美,整个“土主庙”俗称“初八寺”,为骠川地区“土主”崇拜的中心和土主文化起源地之一,每逢每年正月初八“土主庙会”赶会人达万人之多。岁月如梭,一九六六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庙内的“土主”等神像成了“四旧”被扫,“土主”祭祀活动等民俗活被严禁,“文革”后期“土主庙”内虽没有“土主”等神像,但仍有村民偷偷地去典礼膜拜,“土主庙”内香火不断,为此“土主庙”两次被炸。一九八三年由几位热心老人第三次重修建简易平房,画上“土主”陈三爷、陈六爷画像。一九八七年、二00八年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在省、州、市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全体村民捐资重修建有一定规模的“土主庙”,并请泥塑工师傅塑了“土主”等塑像。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盛大的“土主祭祀”活动,庙会上必演《大王操兵》。该剧来源于香通“跳土主”时“招阴兵”的环节,主要讲述农历正月初八土主祭日,村民举行“太平灯会”,大王出巡喜逢盛世,看到彝家百姓安居乐业、载歌载舞祭祀土主大神,特赐“四季太平酒”,并引领青毛神狮敬拜各路神祗,逢到各殿奉贺词,如“青狮来得喜盈盈,土主殿前贺新年,陈三陈六谢老爷,阖庙文武众公卿”。本宫老爷查善严,注录刺官判分明。通过表演大王与民同乐,操兵演将,娱人娱神,共贺太平等情节,表现出大王盛世存忧患,操兵防倭害,为民保平安的大王风范。土主崇拜习俗巧妙地向社会传播着古老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是人们渴望自然,并企图依赖自然以外的力量征服自然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万物有灵思想的突出反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意识规律,而得以千年传承。二00九年九月三日,该村的传统文化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深深地爱着家乡的传统文化,并体会到这种传统文化得以千年传承的魅力。

劝世民俗

行天理之路,禁邪淫之走,吃清心之茶,除乱性之酒,交有义之朋,绝无情之友,游松柏之地,避花街之柳,立生前之德,免后世之鬼,取合意之财,保子孙之久,安前定之命,耐岁寒之守,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存济世之心,却害人之手,甘淡泊之身,忌临财之苟。请君思考做人。花开花落花又落,锦衣布衣更换着,富贵未必长富贵,贫穷未必长寂寞扶人未必上青云,推人未必填渊壑,劝君几事莫怨天,天地与人无厚薄,莫入州府与县府,劝君勤俭做人家,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深耕足养家,教训子孙立门户,多碍果树少栽花,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饮茶,无义之财汤泼雪,谋来田产水推沙,若将狡谲为生事,恰似朝开暮落花。不敬天地成什么人,不孝父母生什么子,不明道理叩什么头,不分内外成什么礼,奸巧害人朝什么山,白口咒骂持什么斋,存心恶毒修什么善,看破世情争什么气,儿孙不孝买什么田,不理神明塑什么像,不敬贤圣读什么书,不尚勤俭兴什么家,心地不善念什么经,名利心重求什么子,大斗小称祈什么福,难中不救交什么友,识破乾坤认什么真,命该贫困逞什么能。劝世文不敬天地成什么人,不孝父母生什么子,不明道理叩什么头,不分内外成什么礼,奸巧害人朝什么山,白口咒骂持什么斋,存心恶毒修什么善,看破世情争什么气,子孙不孝买什么田,不理神明塑什么佛,不敬贤圣读什么书,不尚勤俭兴什么家,心地不好念什么经,名利心重求什么子,大斗小称祈什么福,难中不救交什么友,识破乾坤认什么真,命该穷困逞什么能,有酒有肉不亲也亲,今生富贵前世修成,做些好事树些好心,谨慎忠厚莫过浮生,眼前为善就是好人,不在外懒要做内勤,人要长寿买些放生,莫说无报为影随刑,一旦无常何利何名,识字君子念明劝人。

以口夸土主庙碑志

以口夸村“土主庙”始建于“南诏”初,历经数百年沧桑,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土主崇拜习俗最早源于原始社会初期,是人类认识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之始端,它承载着民族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人类物质生活于精神生活进步的产物,向社会传递着古老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表现出对社会和谐、幸福、和平和对美好生活之追求和期盼。“土主庙”原址建在“五街子”松树地(东华与子午交界处),庙内供一巨石,高一丈余尺,乃土著民族原始崇拜之“神石”,其外塑有“土主”神。当时的“五街子”是两骠赶集地,逢十二属中的属鼠(子)、属马(午)赶集之日,商贾云集,市容繁华。据说在此赶集,楚雄府的鸡不会叫、狗不回咬,有压了楚雄(威楚府)风水地脉之说,官府即下令停止在此赶集贸易。公元一八三四年由阖村村民投工投劳投资,先后三年在庙山头建成规模宏伟壮观的寺院,乙未年(公元1834年)成立“洞经社”(司禄社),每逢会期,“洞经社”在寺院演奏各部经典,时逢盛世,以口村人丁昌旺,文风丕振,延续至咸丰乙卯年(18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匪患殃及以口夸,“汝兴寺”毁于一旦。一九0九年,由该村何乃祥、张开第、杨承宗、何克昭、李迂等诸公同心协力,从各方捐资,于宣统元年在原位置上第二次重建“土主庙”、“汝兴寺”,重建的寺庙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尤为壮观的是土主庙魁星阁,两楼一底,斗拱飞檐,建造风格可与北京颐和园魁星阁媲美,整个“土主庙”为楚雄地区“土主”崇拜的中心和土主文化起源地之一。一九六六年那场“文化大革命”“土主”塑像成了“四旧”被扫,“土主”祭祀活动和其它民俗活动停止,“文革”后期土主庙两次被炸。一九八三年由杨国民等几位热心老人第三次重修建简易平房,画上“土主”画像。一九八七年由何盛诰、张丕成、何泽厚等主持第四次重修建,并塑“土主”陈三、陈六等塑像。二00八年,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在张方玉、何根源、李文武等专家指导下,由李春贵、李仕祥、杨锦祯等人主持及以口夸七个村民小组长率阖村村民,木工师何永福,泥工师何永祥第五次重建“土主庙”,并塑“土主”陈三、陈六、“灯神”等塑像。以口夸村传统文化保护区于二00九年五月二十二日被楚雄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天学、李仕祥、何正安、张家宏、何正芝、李正兰被命名为市级传统文化传承人。以口夸村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沧桑,传承不息,永传万代。二00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以口夸举行传统文化保护区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庆典(欢迎词:金秋时节,稻谷金黄,烟叶飘香。今天是个好日子,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文化粮仓、粮烟之乡、花灯窝子”的骠川坝子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我们以口夸村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在村传统文化保护小组的辛勤工作下,以口夸传统文化保护区已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是我们村千载难逢的大喜事。以口夸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从现遗存的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来看,几百年甚至千年前,这里就是“骠川文化”的中心。让我们保护传承好祖先留给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脉,共建美丽和谐的古村)。金秋时节,稻谷金黄,烟叶飘香,素有“文化粮仓”、“粮烟之乡”、“花灯窝子”的骠川坝子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当你步入古村以口夸时,一进巷口门,一条红底黄字的布标格外引人注目:《庆祝以口夸传统文化保护区列入云南省“非遗”名录》,布标下,大红灯笼高挂,古村内鼓乐声声,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小山村像过年一样,每个村民脸上流露着幸福的笑容。在省、州、市专家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古村村民的努力下,省、州、市“非遗”专家组多次进村入户考察,古村以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文物保存完好、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古民居、古巷口、古驿道、古宗祠保存完好、古文化历史资料详实,赢得了上级专家的好评和肯定,成功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00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古村老百姓欢天喜地庆祝这千载难逢的大喜事,并把这一天日子写进村规民约定为该村“申遗”成功纪念日。这一天州市文化部门专家领导也应邀前来祝贺,并座谈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保护、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脉,建设美丽、文明、和谐的新古村。走马皇帝赏赐“纱帽”传说相传,建文皇帝逃亡云南,寻觅归宿地“狮山”。一日中午经“雪里光”顺古驿道行至以口夸村大巷口、大照壁,眼见得照壁气势辉煌,照壁下一池清泉,清澈见底,金丝鲤鱼戏水,池边垂柳吐蕊,巷口不远处寺宇林立,建文帝行至巷口总大门,见得进士牌坊雄伟壮观,牌坊上书“翠拔一门两进士,三支光荣一举人”,建文帝边看边思索:“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村落……”再往前行至巷口头那棵千年黄楝茶树下,建文感到肌肠膔膔,人困马乏,实在无前行之力,于是,下马落座在古树围栏的石坎上,片刻,由于旅途辛劳,迷迷糊糊,建文帝进入梦乡。梦里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龙,失去了前爪,鲜血流淌,一片野火燃烧自己的身躯,又见一老妇拎着一木桶水向身边的野火不停地泼撒,建文帝感到全身刺痛,在梦中喊救命……这时,村中一老妇挑着水桶路过,见一眉清目秀的小生睡在石坎上,便过去喊:“喂!喂!老表老表,醒醒,醒醒!当心着凉,这炎热的天,您睡在这石坎上……”建文被老妇喊醒,伸了个懒腰,急忙站起,行拱手道:“这位大妈,我这相有礼了!”老妇言道:“这位后生,想必是‘走夷方’路经此地?走!到我家喝水,歇息歇息又走。”建文想,这位老者与我先前梦中用水泼熄火的那位一模一样,想必是我去寻找“四山”之路,非这老者指路不行?老妇引领建文回家,建文道:“不忙,大妈,我要到一个叫‘四山’的去处寻觅一个知音,但走遍了将近大半个云南还没有找到。”大妈听了笑笑,说道:“我们这里南有凤凰山,北有紫溪山,没听见过‘四山’。”一想喊到,“是离这里两百地里处有武定‘狮山’。”建文边走边看这个古村人杰地灵,便随口说:“大妈,你们这个村人民善良,历史一定很久远了?那棵大树可能有几白年了?”老妇说:“听老辈子讲,怕是有几百年了,是我们村的树王,我们全村人都把它供奉为‘神树’。”建文帝点点头,随口说:“‘神树’,千年不枯,万年不朽。”老妇引领着建文帝回到家,老妇客气地说:“我家穷,前两年又遇上匪乱,家里草踏,让你见笑了。”边说边递上茶水……不一会,老妇摆上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建文帝吃得津津有味,两人边吃边谈。夜幕降临,老妇安排建文休息……酒足饭饱,加上一路旅途劳累,建文帝进入了梦乡……雄鸡报晓,建文帝一觉醒来,老妇向建文帝交涉了去武定狮山的去向,言道:“小相公,你说的‘四山’想必就是武定狮山,你就顺这条大巷口而下,左转上那边北山哨,经中上本,走松树林,进香树山,过白沙冲就到威楚府,到那里就可以打听到狮山。听说从威楚府去武定也只不过百十里路……”建文感激万分,说要送老妇一顶“纱帽”,老妇笑笑说:“我家儿子多,家里又穷,要送嚜多送几顶。”建文帝为难了,说出去的话又不好收回,但又不能不给老太太面子,最后笑笑从马鞍上取出几顶唱戏用的盔帽送给老太太,建文踏上去寻“狮山”之路。据说,如果老太太莫贪心,收下建文帝赐的那顶官帽,以口夸村后代会出一个大官,然而错失良机,建文帝赏赐的那几顶“纱帽”只能让以口夸的后代们在这个乡间舞台上过一把官瘾了。从此,以口夸的历代都会有几个演唱戏剧的名演员,久而久之,以口爱唱灯演戏,说成是皇帝赐封的,据此而论以口夸人唱花灯可能始于明朝,传承至今。事后村人得知,此次赏赐“纱帽”的就是建文皇帝,至于村中那棵黄楝茶树也被村人说成是建文皇帝赐封“千年不枯,万年不朽”的神树,至今历经千年仍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被族人当作“神树”供奉,每年正月初八,祭祀“土主”后,还要祭祀这棵千年不老,万年不朽的神树。至以村中的那些遗留至今的古戏服装、盔头、纱帽,是否是建文帝所赐以无从可考,也许只是一种美好的传说,古戏服装现在被村传统文化传袭保护小组当文物收藏保护,倍加珍惜,在这美好传说下,该村的花灯、戏剧演唱及民俗活动自明、清以来从未间断,在楚雄地区小有名气,美好的传说使古村人敬偎,美好的传说使古村的太平花灯越唱越红火,使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世代传承。节庆风俗春节:进入冬腊月各家各户、开始杀年猪,添新衣,办年货,实际上进入腊月就拉开了春节的序目,腊月23日晚上,举行送灶仪式,在灶君神像前供奉糯米油炸粑粑,意即让灶君吃了香甜的粑粑,上天多说好话,祈求灶君老爷“上天奏好事,下界降吉祥”保全家清吉平安,一年和顺,恭奉灶君老爷上天。腊月二十七扫尘家家清洗衣物,被盖粉刷墙壁,家家门前栽天地树,购年货,除夕平安夜,各家杀鸡宰鸭,备办丰盛菜肴,贴春联、挂门钱,叩拜祖先,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半夜子时,也就是12点钟,各家个户封门,封门后禁止任何人串门,亲友邻居不相往来,一家人围在火炉边一夜不睡,迎来黎明意为守岁,男人洗脸洗脚手后,开财门,开财门后男人手持三柱香挑着水桶去以口夸村后甸井挑水,称为“请龙”意为新的一年开始,财源茂盛,兴旺发达,所以要煮糯斋,一家赛一家早,正月初一,女人不下厨,全有男人承当,初一这天女人不走亲戚、不串门,初二家家到土主庙杀鸡祭祀,大办菜肴,俗称打牙祭,互相拜年“请春客”,新婚夫妇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所到拜年的亲邻家,日后新娘生小孩送鸡酒,初二早饭后,须在院心的天地树上贴“出行大吉”,然后在大路上玩耍老人们在一起聊天女人在做针线活,闲谈,到处欢声笑语,初二晚上灯社开始演出。初七是以口垮村土主的生日,全村祭土主,这一天是以口夸村的“年中年,节中节”,邻近各村的人都要到以口夸村赶“太平大会”整个村子热闹非凡。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当天晚上主要以唱花灯为主,各家个户吃元宵,意为团团圆圆和和顺顺,万事大吉。清明:家家户户上挂杨柳,各家各户备办菜肴上坟烧纸钱,修理故人坟墓,寄托哀思。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家家门上挂树蒿户户包粽子、牙豆,小孩手上、脚上戴荷包,布菱角,香绳,绣布娃娃用雄黄点耳鼻,用锅底黑烟点小孩印堂,表示驱邪魔鬼。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杨、王、高、段姓氏过的是六月二十五日,(以口夸没有高段姓氏一般过六月二十四,家家准备松树火把,香面,夜幕降临整个村子沸腾了,点些火把,互相撒火把,互相祝福,当年结婚的新婚夫妇要到岳父家授火把以示驱邪、驱秽、吉祥如意。中元令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令节,俗称“七月祭祖节”传说七月半“地府人放假回家到阳间享受衣食奉禄”,老百姓接亡灵、祭祖先,各家各户备办香火,食品,麦牙等,堂屋设祭堂,摆上祖公牌位,已故不到一年的称为“新祖”,一年一上的称为“旧祖”,初一初二接新祖,农历七月十五晚饭后送祖,根据本户祖宗姓名填写包封,新祖填白包,旧祖填花包,包封内装有纸钱、金银锞、少量的食物,另外每户还要填上白包花包各一,上书本境无主孤魂众位,称孤魂包,送祖时一般在各户大门外将所有包封烧于铁锅内,边烧边念包封上祖宗的名字称呼,称呼xx请来领受,先祖恩德,传承优良家风。报本追远、源源相传。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合家团聚,至爱亲友赠月饼,娘家接回新婚闺女,婆家接回未婚媳妇,准备斗,插上月宫码子供奉后,准备月饼、水果、板栗、酒等食物,合家赏月、拜月,中秋节有称团圆节。冬至:俗称过冬,节前各家备办糍粑,饵块节日那天,奉祭祖先,全家人用蜂蜜簪糍粑,意即“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甜甜蜜蜜“之意。凡婚嫁喜庆,旧时讲究“八大碗、四盘四碟”,先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通常红白喜事都是八大碗,外加冷盘、清蒸猪、鸡、牛、羊肉俱全。更有浓浓的乡土味和人情味,三朋四友借着办事的机会,沟通感情、沟通亲情,整个宴席充满了和谐气氛。以口夸古居以口夸村的古居民,建筑风格为江南微派庭院式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灰瓦盖顶,两山墙为风火墙建筑多为四合院,现遗留的民居多为清未民初建筑。现就全村基本完好的古民居分述如下:以口三组:李光财、舒发昌家大院。建筑年代清代,建筑结构三方一照壁,大院心为青石板浦就,照壁有壁画,大门为花大门有里外两道大门,建设面积约五百平方,完好程度基本完好。李光华、李大金家大院:建筑年代“清代”,大院为前后两院,里个两道大门,外大门挂有一扁,上书《云路初登》,建筑面积约三百五十平方,完好程度基本完好。以口四组“李家大台子”古时为十五级台阶,两边立微杆,还设有上马台,立微杆者为李氏宗祖,李迂璜,中道光甲五科广南府科乡进士,上十五级台阶后到弯坡,大院子为花大门,院心为青石板,院心建筑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分为上中下院子连为一体,气势宏伟气派。下为:李氏宗祠,大门为八字花大门,四合院前面为古戏台,一九八六年毁于火灾,现大殿和右厢房基本完好待修复,建筑年代为清未。张家大院,建筑年代为清未,四合院,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以口五组何正兴家曾祖父何仰,曾中武进士立微杆,现不遗留微杆基座,大门为里外大门。杨家花大门为前后双大门,大院心为四合五天井,院心均为青石板埔就,为上七格、下七格、左三格、右三格,五个天井各四格,建筑面积达一千平方米,为全村最为完整的四合院,现破损待修复。以口二组何国忠,何国科家大院,两院相连里外大门,四合院,建筑面积达八百余平方。杨友贵、杨友发家大院,相传是以口夸汉民族迁入的落籍中心,古代的灯神牌位,供奉在此处为四合院。何平安家大院,原为何国玺住宅,四合院三坊一照壁,何国玺毕业于云南省立师范学院,任省参议员出任西美乡第二区区长。何国彦、何永平家大院,为四合院,建筑面积达五百平方米。后头坝到水井口处原立有一道大门,称为总大门,据传上立有一扁,上书“翠拔一门两进士、三代光荣一举人”,年代久远,何为举人,何为进士以无从可考,总大门消失年代为解放初期。杨明忠、杨明华家大院为四合五天井,石板院心,大门为里外大门,以口夸滇剧创史人杨继民老先生就住在此处,杨继民为昆明前午台滇剧戏班名角。何氏宗祠建于明朝,于公元二00八年二月第三次维修,现正在维修,准备申报市级文物单位。“太平桥”传说二0一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笔者到东华镇上棚门十五寺赶土主庙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土主祭祀活动。该寺位于省级旅游区紫溪山南端山脉,这里山峦起伏,遍山云南松碧绿如葱。当地人称“棚门山”,相传明朝十五年(公元1278年)建威楚县为威楚府,下辖富民县和净乐县,于是净乐县城就设在棚门村一带,净乐县城仅留下城池的遗迹,紧靠碌摩山脚。笔者进入棚门古村,一道道古大门、古民居展现在眼前。这里山清水秀,棚门村上有二程坝,下有磨刀河水库,虽然今年楚雄遇上六十年未见的干旱,这里依然豆麦油绿,油菜花金黄怒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中午两点钟,笔者到达目的地,棚门碌摩土主庙,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在铺满青松毛的地上已席地而坐在古戏台前等待我们演出。庙会上有卖地方风味小吃、羊汤锅、凉米线等、卖香蜡纸烛,卖民族服装、时装,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们怀着美好的期盼来祭祀土主大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阖家清吉、凤调雨顺。两个小时的演出,赢来了观众热烈的掌声,父老乡亲一张张笑脸,表现出了他们在物质生活充盈的前提下更渴望精神食粮。这里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有成千上万我们的“粉丝”。演出结束后,东道主又组织一台演出称为“团灯”,六位老艺人上台,各拿一个打击乐,边奏边唱边跳,几位老艺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粗犷、大方、古朴,充满乡土味的演出中,我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一斑。主人早早的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骠川土八碗,外加当地的小灶酒和山羊肉,席间我对一位老艺人作了采访,我最想了解的是这一方的风土人情和“上棚门”十五寺的来龙去脉,这位老艺人名叫董红昌,今年81岁,他讲了十五寺的来历。老人打开话匣子,谈笑风生,条理清晰,令笔者佩服。董老说,听祖上老人相传,就在我们上棚门这里设净乐县前,这里住着陈员外家,他家凭着辛勤耕种土地、走奕方做生意,不几年成了响澈一时的陈百万,那个时代的百万是用拥有百万两黄金白银来衡量的,陈家有几个儿子,财多累主,为永保陈家百万金银资产,陈氏几弟兄个个习武,六兄弟当中数老三智勇双全,那些年,地方乱,外匪内患,使人民不得安生,人心惶惶,一天,听说从礼舍江过来一股强匪,打头阵的是三个彪形大汉,骑着三头大象,威风凌凌的向骠川地区进发,一路横冲直闯无人敢敌。陈家六兄弟不信这个邪,为了保家安民,他们把大量黄金白银拿出来组织了全骠川会舞抢弄棍的青壮年在今天骠川棚门村这里建了座城堡,取名“靖乐寨”,又在骠川(大骠)坝子东头凤凰山西端碌摩山上扎了营盘,还在弥苴浪(今子午镇云龙)、摩兰(今木兰村)、独宝(今子午镇多宝村)均设了营寨,靖乐寨推举陈三为寨主,决心和来犯敌人决一死战。陈三带领众将士们至多宝寨扎下大营,其余弟兄五人各守一寨。)敌寇果真来了,走的是杞木丫口,陈三用计,叫兄弟们虚晃一抢,调头就跑,他和几个弟兄,手持弯刀躲到杞木太平桥下面,倭寇的队伍在三头大象为先导的阵式下,三头大象上骑着三个张牙舞爪的彪形武士,第一头大象刚上桥,先用脚试了一试,鼻子伸向桥下探一探,闻一闻,躲在桥下的陈三手疾眼快,挥起弯刀,只听嗖的一声,象鼻子被割了大半截,这时的大象剧痛难忍,咣咣嚎叫着调头就往回跑,疯狂的向敌方的将士踩去,敌方将士死伤一半之多,敌方乱了阵脚,敌方还未转过神来,陈三他们趁乱跑上桥头,把另外两头大象的鼻子割下,这下三头大象发疯似的往回跑,见人就踩,把敌方的兵踩死一大半,队伍在陈三的指挥下,抢挑刀砍箭射,陈大、陈二、陈四、陈五、陈六他们赶来助阵,把敌人杀了个人仰马翻,一个都没有逃脱。骠川坝子得救了,但陈三和他的儿子在这次战斗中却牺牲了,骠川的乡民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大英雄,就在各地的土主庙内塑像供奉,每年正月十五是陈三老爷的祭日,每年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到当地的土主庙祭祀,久而久之,这个庙就叫十五寺了。祭祀活动传袭了几百个春秋,土主文化传承了一千多年,总之,人们祭祀的目的在于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丁昌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董老他说他今年八十一岁了,不管年岁已高,每年的这一天他都要来十五寺,舞一舞连甲棍、耍一耍太平灯,舞一舞大弯刀。他说明年这里的庙会会更热闹,明年正月十四要去镇南州(南华县)雨露乡去接高亲,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陈三爷的夫人姓钱,钱夫人是南华雨露钱龙王的千金小姐,所以,隔三年要去接岳父岳母来十五寺镇会,俗称“接高亲”。这种说法虽然是一种美好的神话传说,但这种神话的起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老人说,明年你们再来演出,你们会看到我们这里土主祭祀活动的一些古老原汁原味的东西。我期盼着明年元宵节再去为父老乡亲们演出,便祝这些老艺人们健康长寿,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以口夸历史渊源座落在距楚雄州府鹿城之南约二十余公里处的以口夸村,是骠川坝子的一个古村落。楚雄市级公路大白线和正在筹建的“元双”高速公路环村通过,这里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数有楚雄粮烟之乡、花灯窝子之称,该村居住着勤劳、纯朴、善良的七杨、二李、一何、一张四个姓氏,共347户人家1466人。这里人民善良,村风纯朴,盛产粮烟,人民安居乐业。自明清以来,在花灯戏曲、历史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在楚雄地区享有盛名,具有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和彝汉文化交融的内涵,有一大批诸如: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彝族“向天坟”,州级珍稀植物“千年黄楝茶树”,明清古墓群,杨氏24代家谱,清代古照壁戏曲壁画,乾隆年间遗留至今的祭天神坛和米系山神庙和米系老爷石刻雕像,明清建造的何氏宗祠、李氏宗祠,明清年间制作的杨氏祖公万岁牌,明朝年间木雕格子门窗,还有明清戏剧演唱的服装道具和古乐器,明清“洞经社”手抄经书和明清建造的古民宅为江南徽派建筑风格。全村大小巷口为清石板古道,错落有致,古民宅的花大门雕刻精细,斗拱翘壁,气势宏伟,无比壮观。更为神奇的是该村还遗留下三块传说是仙人背石,半径为2米左右(制造年代已无从可考)的石碾坨。总之,当你走进古村,会给你一种神奇而有趣的感觉,会让你身心得到放松。以口古村的每一块石头、每幢四合院、每一个古建筑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遗留下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远古年代,以口夸村是彝族同胞开辟的,洪武年间汉民族多数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至云南,据传我们的祖先是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高台子人氏汉民族的入住,彝族先民逐步搬迁,据地名志记载“以口夸”在彝族语言为“雨求扩”,翻译为汉语为寨子里有一清泉的寨子,汉民族迁入后,为祈求太平,相继建盖起祭拜彝族之神的米系山神、土主庙。当时建盖的土主庙里供奉的土主是一尊一丈余尺的碌摩神石,据有关专家学者论证,此石为彝族先民的原始石崇拜,随着彝汉文化的交融和历史的变迁,汉文化里溶入了彝族先民的彝文化,据健在的一些老人口传,原来的(明朝初年)子午街赶集地点在午街子松树地(与东华镇交界处的一片山地),称午街子,每逢十二生肖的属子日、属午日为赶集日,当时街市繁华,商贾云集,上至祥云、弥渡商客,下至广通、禄丰,远至八里八哨商客,云集至此做生贸易,但好景不长,据说在此处赶集压了鹿城的风水地脉,每逢此地赶街天,鹿城的狗不会咬,雄鸡不会叫,为此官府衙门下令停止在此处赶集。据说当时我村的佛教场所“汝兴寺”就建在午街子,随着街市禁止,“汝兴寺”香火凋落,香客稀少,僧侣流离,逐步衰退,据以口村现遗存下撰写于1834年的一本“司禄社”志记载,1834年由阖村村民投资投工投劳将建在午街子的“汝兴寺”拆迁至现在的该村庙山头建盖,先后三年建成规模宏伟壮观的寺院,寺院沿用原名“汝兴寺”,乙未年成立了“洞经社”,名为“司禄社”,每逢寺院会期,洞经社在寺内演奏各部经典。时逢太平盛世,以口村人丁昌旺,文风丕振,村风纯朴,呈现了日不落锁,夜不闭户,园不拾异户瓜果,田不损他人桑禾,仁爱孝道为先,施善积德处世,邻里和睦相处,礼仪之邦待人的美德,人户发展到500余户,人口达2000余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五谷丰登,人民共享皇恩,衣食足,礼仪兴。延续至咸丰乙卯年(18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匪患殃及该村,一夜之间,以口夸遭受灭顶之灾,以口夸村变成一片火海,村民们九死一生,土主庙、汝兴寺难逃此劫毁于一旦,幸存的村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四处谋生,村子变成一片废墟,现在村子的一些空地上还留下当年碎瓦片和焚烧过的木料残骸,直至同治庚午年(同治)1870年,全滇肃清匪患,流离他乡的同胞相继逐步从外地搬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岁月苍桑,人口得到发展,经济逐步得以复苏,至1909年由该村何乃祥,张开第,李迂瑄,杨承宗、何克昭、何均铸等诸公同心协力,从各方捐资,于宣统元年在原位置上第二次重建“土主庙”和“汝兴寺”。当时重建的寺院雄伟壮观,佛像庄严,共建有“大雄宝殿”、“文昌宫”、“观音殿”、“地母殿”,还建有僧人和主持宿舍以及方丈室。建盖的“土主殿”更是雄伟壮观,殿内陈三、陈六、谢老爷三位土主塑得栩栩如生,庄严威武,“土主殿”后是雄伟的“魁星阁”,两楼一底,上层有魁星塑像,下层是古戏台,每逢正月初八日,该村就要做“太平会”。正月初八据传是该村崇拜土主圣诞,每年的正月初八可谓是以口夸村的年中年、节中节。以口夸的两架狮子,一架灯狮,一架神狮,在贺完土主后要巡视全村各户,给全村除妖降魔,带去吉祥,带去平安,衣食足,礼仪兴。据传以口夸村的初八太平祭“土主庙”会香客和四邻八县的达官贵人,每年赶会人员达万人以上,做会这天,以口夸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发到做会处帮忙,除了该村村民以外,还要到邻村请百十人来帮忙,否则难于应酬,光是“土主庙”会这一天收的香火、斗锞、斋米多达四十余担,香火的空前旺盛,使得该“汝兴寺”、“土主庙”有足够的资金财力维修建设寺院。据说当时该寺院有长住和尚达二十多名之多,近代最隆重的一次庙会要数一九三四年正月初八的“土主庙”会,经过精心策划,周到组织,大小两骠各村投资(据传当年在当地流行一种传染病),为驱除瘟疫病魔,两骠经商议后在以口夸“汝兴寺”做“松华大会”,此次会期从正月初八起做到三月十五,楚雄地区各处洞经帮社、香通、道士全部参与,分别在该村的南山寺、北山寺、西山寺、杨家祠堂、李家祠堂、何家祠堂摆设经堂演奏“玉皇经”、“大洞经”、“道德经”、“消劫经”和演唱“香山宝传”、“目连宝传”、“五皇经”、“三宫土主经”,该会延长到三月十五,便在该村的大照壁下的后头坝扎“耐河桥”,摆设有阴曹地府,便扎有地府阴司的各路判官的神像。土主庙前还扎有“白天王”、“王、马、赵、温、殷”师像和二十四孝像,每位师像高达两丈余尺,雄伟壮观,庄重严肃。此次庙会每天上会人数达一百余桌。此次庙会在该村的庙会历史上绝无仅有,留下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参会人员之广,规模之大,当时在楚雄地区乃至滇西南留下了一段有趣的调侃语:好个以口夸,三百六十家,两个清狮子,三杆大喇叭,三条大巷口,三堵大照壁,初八神狮贺“土主”,神狮不出外,本家贺本家。土主老爷过圣诞,开个叮当大会(原名为“天诞大会”,是被调侃为“叮当大会”),请了一百八十八桌席,杀了八十八头猪,吃了三十天又五十天,黄煎豆腐顿顿不少,每人三片不准多吃不准多拈,回到大水井,吃口磕头水,走到小河口,顺河洒泡尿,淌到广通甸尾河,还有小碗大的油珠子。从以上这段带有灰谐幽默的调侃语里,充分表达了当时庙会的空前热闹景象。岁月苍桑,以口夸村历经数百年乃至千年,“千家乐升平到人烟稀疏一片狼迹”的洗礼,1967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在革命小将的“破四旧,立四新”的欢呼声中,“土主庙”、“汝兴寺”难逃此劫,一夜之间雄伟的塑像被毁于一旦,佛像被毁,寺庙被砸,村民门只能在家中、村口发出一声声感叹,“这可是千年留下的古迹多可惜啊,这真是作孽!”,把那揪心痛藏在心里。十年,漫长的十年,寺庙被改建成子午粮所以口仓库,十年过去后,粮点撤除,破烂的寺院像一个残废的老人一样无人照管,残墙断壁,屋顶漏雨,梁橼枋断。随着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贫困的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衣食足,礼仪兴,一九八三年,村中几位热心老人组织部分群众重修了“土主殿”,便在当年重塑了“土主殿”佛像,便恢复了一年一度的正月初八的“土主庙”会,还在当年恢复了洞经音乐会,社名沿用原名“司禄社”延续至今。2003年至2005年,在该村村民李仕祥、李春贵、张丕成、杨锦祯等人带领下,在全村村民同心协力下,为了使这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于传承、发展,先后两次村民自发投资达六万余元,投工投劳达二千五百多个,本着修旧如旧,节约开支,保护传承的原则,在原来的破旧寺庙的断壁残梁上重修建了“土主殿”、“观音殿”、“文昌宫”,便重新塑了庄严的佛像。以口夸素有花灯窝子之称,该村的民间花灯艺人杨天才、杨天学、何正安、李正兰、张家凤、张家宏等人,在楚雄农村业余演唱活动中也小有名气。该村的演唱活动自明清延续至今从没间断过,三中全会后,该村演唱活动更是更上一层楼,楚雄州、市的历次汇演、调演都有他们的演员参加,2006年建党节,该村编排的节目还参加了楚雄市委庆祝建党85周年庆祝晚会调演,同年又参加了楚雄市廉政建设文化文艺剧目展演,并参加州级文艺展演评选分别获奖,同时受到州、市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为了发展传承历史文化,2007年春节,楚雄市文体局和市彝族文化传习所还拨出一定经费,组织整理了该村的中国彝族土主崇拜习俗和祭土主庙会原生态展演,此次展演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据专家学者们称,这种彝族祭土主原生态展演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准备向有关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有关专家学者论证后,向有关上级部门申报“历史文化古村”。楚雄州建州50年来,勤劳善良的村民开发着这片生养他们的红土地,对这片红土地充满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三中全会后,村民们对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倍加珍惜和爱护,全村村民加深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全村呈现了人人动手、动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并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写入《村规民约》,村民们将把古村建设成为具有民族历史文化景观、美好和谐的新农村。古村焕发着勃勃生机,勤劳善良的村民,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迈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洒着幸福的种子,古村的明天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