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回族的交际礼仪
一、见面问候礼永靖回族非常重视文明礼貌,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不仅用汉语互相问候,也常用阿拉伯语互致问候。他们见面互相问候时,通用一种见面语,也叫祝安词,其全称问词是“安色俩目阿来库木”(音译),意为“求真主赐你平安”,全称答词是“吾阿来库色俩目”,意为“也求真主赐你平安”。这一礼俗文化源自阿拉伯,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及其妻子老来得“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此后人们便仿效而行。穆罕默德传教时期,这一礼俗普遍流行,并被视为一种“圣行”。唐时来华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将这一礼俗带进了中国,一直流传至今。回族把祝安词称为“色俩目”,致者说“色俩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则说“安色俩目”(平安、您也好)。它是回族同胞人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道色俩目也有一些习惯,如年青人向年老者道“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也致“色俩目”;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先致“色俩目”等等。穆斯林认为道“色俩目”是圣行,是计策之事,须恭敬为之,故在遇到对方赤体沐浴,或在厕所,或正在礼拜时,不说“色俩目”。回族在道:“色俩目”时,同时还握手。有的回族在互致“色俩目”时,右手置于胸前,身体微微前倾,表示从内心敬重对方,衷心地加以祝愿。有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抚在对方的右臂上,意为关系非常亲密。还有的在致“色俩目”时,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回族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见到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胞只握手问好,不说“色俩目”。回族不仅见面致祝安词,分别时也互致“色俩目”。一些出门在外的回族,在给长辈和老人通信时,称呼上写上“代色俩目问候”。现在回族重大节日或举行宗教会议时,有关回族人士讲话时,也先道一声“色俩目”,简称“色兰”,表示对回族群众的一种亲切问候。二、待客礼仪永靖回族同胞十分好客,他们待人诚恳,热情亲切,有礼有节。如果有客人来访,主人走出在门外去迎接,先问好,然后热情伸出双手,与客人“拿人”。如客人有行李,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之后要主动揭开门帘或推开房门,让客人先进屋。客人入座后,要马上沏茶,端上馓子、油香等,然后备饭。即使家里比较困难的回族,只要来了客人,也悄悄出去借东西把客人招待好,饭菜做好端上饭桌以后,主人不陪吃、不陪从,站在地下,先说一声“请口道”,接着一再谦让、夹菜,照顾客人吃饭。回族人认为主人陪吃、陪从是一种对客人不礼貌的行为。回族人就餐时要洗手,让年长的人坐上席,先让长者或客人动筷,然后其他人才能吃。饼子、馍馍、油香要用手掰开吃,不可囫囵啃咬或大口嚼咽。放饼时注意将面子放在上面,掰开后没有吃完的,不勉强塞让同席者吃。忌讳进食时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向客人倒水加茶时,要向内泼倒,忌讳反手向外泼倒。回族同客人谈话的时候,要求正视对方,要细听别人的言语,不能要求对方过多的重复,更不能插话。不能玩弄自己的胡须与戒指等,不可擤鼻涕或当面吐痰,更不能打哈欠伸赖腰,即使打哈欠,也应将双手搭在嘴前,遮住自己的声音和唾沫星子。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和颜悦色,经一再挽留而留不住,则送至室外,握手告别。回族人到别人家作客或入席时,要宽让,不能从人前头过,坐下时,向自己附近的人道“色俩目”问好。拜访亲友时,要先给房主道安,才能进入室内,不能冒昧闯入。回族人素有互相友爱的美德,亲友病了,要带上礼品去探望,不仅在精神上予以安慰,而且尽可能在经济上给予支援。过路之人遇上困难,要招呼到家中,热情招待,临走时还给一些盘缠。回族人很讲社会美德,未经允许,不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如果损坏了,买新的归还主人。回族人还非常尊重他人,认为背后议论人,说长道短,是没有修养,也不允许给别人起“绰号”,对生理有缺陷的人不能歧视,要给关怀和照顾。回族在交际方面的上述优良传统与美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颇有裨益,我们必须发扬光大。三、攥手攥手亦称拿手,这是回族男性穆斯林的交际礼仪,在婚礼、葬礼等一些较庄重的场合,如果双方相遇,右手相对,拇指顶拇指,左手自然放于对方右手背,双臂弯曲,手在胸间,双方攥好手,同时默念或小声念同一阿拉伯经文,大意是:真主啊,您慈悯先知穆罕默德及其眷属等。念毕,各用双手摸自己的脸(一次或两次),这是一种表示祝贺或哀悼的方法。双方如有误解、怨恨、隔阂时,经人说合,彼此一经攥手,双方便互敬互谅,不记前嫌,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