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人热闹而独特的风俗
迎亲
▲婚俗
▲土族盘绣
▲土族服饰
走进土族人家做客,总会被主人的热情所感染。2009年10月中旬,记者来到了互助县威远镇。这是一个以传统土族民俗和节日闻名的镇子,很多关于土族的古老民俗至今依然保留着。 和所有少数民族一样,土族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民俗习惯和生活习俗。土族人民素以勤劳、忠厚闻名于世。史书中早就有土族“勤于耕稼”、“民俗质朴、风土壮猛,人性坚刚慷慨”的记载。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等传统美德和优良风尚,在土族地区广为流行,世代相传。
服饰
据威远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兼有蒙古族和藏族的特点,衣服鞋帽上的刺绣非常丰富。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绣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妇女喜戴耳坠,喜庆节日或探亲访友时,还要在耳坠下吊一对“面古苏格”,即银耳坠,如铜钱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纹图案。戴时用数串珍珠把两只“面古苏格”连起来,挂在额带上。土族妇女颈上所戴项圈称作“索尔”,用芨芨草扎成圆环,蒙上红布面,镶以铜钱大小的圆海螺片约20枚即成。
土族妇女服饰常带有地域性特点,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今天的土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很大的变化,有的服饰已消失,有的服饰经过推陈出新,重放光彩。如旧时的绣花高领,如今变成直翻两用领;盖在“扭达”头饰上的长头巾“扭达尔秀巾”,变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头巾。广大土族青年,不仅喜穿本民族服饰,而且还爱着时装,他们或使土族服饰时装化,或使时装土族服饰化,从而丰富了土族的服饰文化。
饮食
有研究者认为,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
据了解,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如喜喝奶茶、吃手把肉和酥油炒面等,仍然保持着畜牧业时代的饮食特征。土族人在招待贵客时,桌上摆一个“西买日”即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土族认为这是对贵宾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群众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逢年过节,喜欢吃“包适在”、“盘馓”,“馓子”等油炸食品,手抓大肉或手抓羊肉。土族喜欢吃“沓呼日”(一种灶内闷热的馍),“海流”(油面团)、“吟力海”(草麻叶粉和青稞面搅拌或的面糊,用油煎薄饼卷着吃)、“烧麦”(油炒面包子)。我们去互助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当地一户人家的婚礼。据当地人介绍,土族人饮食最为讲究的是婚宴五道饭,第一道是酥油奶茶、焜锅馍及花卷,第二道为果子、油炸馓子、牛肋巴、炒油茶;第三道是油包子、糖包子、油面包子;第四道手把肉;第五道是擀长面,颇有特色。
敬酒
土族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举酒施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
土族的待客礼仪别致而有趣,关于“三杯酒”与“三道饭”的风俗在西北闻名遐迩。只要知悉宾客登门,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在村前恭候。不管是步行、骑马、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按他们的说法是下马酒。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引到家门前,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并举杯斟酒,要喝进门酒,当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俏丽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之后立即给予三道饭的款待。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盐的浓茯茶和西瓜般大小的“焜锅馍”等点心;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饼;第三道是面条或面片。这时主客盘腿而坐,谈笑风生,主妇端上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盛满喷香的羊肉块,上插一把小钢刀,一把系有一撮白羊毛的酒壶,让客人边饮边用,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到无比的温暖热情。宴席完毕,当客人致谢告辞,即将离去时,主人还要捧酒敬客三杯,名曰上马酒。土族人认为客人酒喝得越多,席间气氛越热烈,主人才越感到光彩,是自己待客周到与成功的标志。对不会喝酒者,主人也十分宽容,客人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三下,即表示了对主人的敬意,主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土族人认为三是个吉祥的数字,“三”代表佛、法、僧三宝,日、月、星三光,天、地、人三才……而敬三杯酒的含义是祝福客人吉祥如意。
婚俗
土族的婚俗要经过请媒、定亲、送礼、聚亲、送亲、结婚仪式、谢宴等仪式。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对、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礼物让媒人带回。而生活在甘肃卓尼一带土族的习惯则是女方家里同意后,就在酒瓶内装入青稞或小麦,瓶口拴一撮白羊毛,让媒人带给男方。随后男方家再请媒人带上哈达、酒等礼品去定亲。定婚后,男方还要请媒人去女方家商定结婚吉日。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
土族婚礼仪式自始自终在载歌载舞中进行。在娶亲的头一天晚上,男方家派两名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娶亲人),带上娶亲的礼物(酒肉、蒸馍等)和给新娘穿戴的黑手饰、红包头、红头绳、上马袍等,同时还拉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亲。当“纳什金”快到女方家时,让阿姑们兴高采烈地跑上去接受礼物,边唱边舞、边后退到大门前时,男人们也热情地迎接“纳什金”。这时阿姑们跑进家里关闭大门,唱起《康德格玛》,等折腾够“纳什金”之后,才开门请进去。“纳什金”进门时让姑娘从门顶上向他们泼水。“纳什金”刚上炕喝茶吃饭时,阿姑们又唱起《纳什金斯果》。阿姑们唱完后,两位“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头遍才结束。
家庭
从家庭结构看,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族受汉族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过去一般土族家庭的规模往往包括三代人以上,即兄弟、叔侄及祖孙。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垦荒种植的需要有关。祖父是家长,指挥生产,祖母安排生活。后来,由于铁制生产工具的增多,畜力的广泛使用,家庭的规模也随之逐渐缩小,由父系大家庭演变成父系小家庭,父亲是当然的家长,称为“掌柜”。
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男女劳动分工十分明确,男子承担主要农活及技术性劳动、匠人活计等;女子主要承担较轻的农活及家务性劳动。
有研究者认为,土族家庭中的亲族称谓制度,有着古老的文化背景,侧重于父系。从亲属称谓使用的语言看,除男方直系同居近亲属范围以内的基本称谓为土族语外,旁系和姻亲关系的基本称谓,很多来自汉语,说明了历史上汉族对土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土族家庭对生儿育女非常重视。生孩子要举行极为隆重的仪式,按土族的习俗,男孩子提前一天满月,女孩子则必须满一个月。满月时,孩子的外公、本家长辈、凡来看月的亲朋好友都被邀请,给孩子穿戴新衣服,设宴招待客人,表示感谢。到黄昏时分,婴儿由其父亲抱着到大门口,迎接放牧归来的羊群,表示吉祥如意。研究人员认为,土族的这种习俗,源于先民在畜牧业经济时代对马牛羊的特别重视。
- 上一篇:永靖县回族、东乡族的民俗习惯
- 下一篇: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