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峪藏乡的采花节
美丽的藏族姑娘
“达玛花开美人舞,五月博峪胜天堂”,被誉为“吉祥福地”的博峪乡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举办独具特色的古老节日———采花节。 博峪乡位于甘肃与四川两省交界处,隶属甘肃省境内,此乡原归文县管辖,后划归舟曲县,是离舟曲县城最远的一个乡。博峪自然环境优美,村落多半建在山腰或山脚下,房屋均为上下两层木质结构,与南方山寨近似,故又被称为“藏寨”。由于交通、地理环境等原因,这里生活条件较差,全乡去年才正式通电,以前靠水力发电,冬天点蜡。至今还有一个村子没有通电,也无小型水电站。山路崎岖通行不便与外界交往较少,故民风甚为醇厚。也正因如此,才使采花节风俗得以完好保留。
由来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相貌俏丽的姑娘,名叫莲芝。她踏遍博峪山山水水,寻找草药,为村民治病,深受人们爱戴。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莲芝姑娘为医治一位老阿妈的疾病上山采药,不幸被狂风暴雨卷下山崖。大家在大山深处寻找三天三夜,终于在山崖下找到了莲芝姑娘的寒尸。人们为了纪念莲芝姑娘,便在每年的端阳节上山采摘吉祥的达玛花带回家,并隆重举行歌舞集会,祈求她来世再生,继续造福百姓。久而久之,采花、插花,便成了这里独特的节日活动。
在今年的农历五月初四,记者驱车从博峪乡政府出发,前往啊路沟村。“啊路沟”为藏语,意为“那个地方”,是记者采访的重点。
啊路沟村共有七十五户村民,十六户汉族,其余均为藏族。村内大多姓薛,几乎皆有亲属关系。该村结婚年龄早,村民平均寿命短。家中成员较多。人均土地五亩以上,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药材和饲养牛畜。啊路沟村教学条件极其艰苦,仅有一所小学,设有一、二年级。村中孩童念至三年级便靠政府资助送到村外读书。至今全村仅有一名大学生,现在西宁创业。村内无固定电话,手机无网络。汶川地震对此地破坏较大,致使二十九户家的房屋重建。
采花服饰
女子服饰穿着必须有人协助,即便如此尚需花费近半小时。服装颜色艳丽,民族风味浓厚。以五十岁为界,女子年龄不同,服饰亦不同。年轻女子内穿白衣,红裤(较肥大),白布裹腿,缠绕到膝盖以下,再围“裹肚子”,裹肚子黑色布料做成,类似肚兜,周边彩色条纹,下方绣有图案。其上由一排排珊瑚珠串覆盖,胸前嵌有银盘。外面套“长袍子”,当地称为“别热”。后用腰带(噶尔)缠紧,再用彩色宽带缠绕,将烟袋包(采库曼)塞在宽带内。头戴黑色头饰,上有彩带,将假发由上塞进头饰内,固定在腰后宽带内。假发一般长约一丈二到一丈五,根据佩戴者身高而定。耳环、戒指更是必不可少。年长妇女服饰颜色偏暗以黑色调为主,样式较为单一。
男子不穿民族服饰,只习惯绑腿。问及村民为何男子不穿民族装时,大多回答,“穿着不方便”或“村里已没有了这种服装”。但在记者的仔细询问中,最终在上任老支书薛建雄家目睹了珍藏多年的当地男式藏服。据了解,在一九五七年以前还穿此种服装,文化大革命将这种民族服饰说成是“牛鬼蛇神”,也就不再让穿了。
采花全程
农历五月初四清晨六时,村民开始陆续爬山,从山底到山顶共六处祭祀点,最高处海拔三千八百米。记者也被热情好客的村民邀请随同前往。每到一处祭祀点村民便要跳“朵迪舞”祈祷。当地村民告诉我们,上山舞表示还愿,下山舞表示许愿。爬山途中还不时给山神老爷唱歌,歌词大意是“山下的姑娘快来采花呀,一起庆祝山神老爷的节日,祈求云开雾散风调雨顺,保佑我们一路平安。”到达山顶后,村民要用各自带来的食物,如鸡蛋、酒、糌粑等煨桑。七十岁的上任老支书薛建雄说:“一到采花节,人就精神好!今天我们上山请神跟着下山保佑,明天再给您送回去。”
整个朝山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左右,采花村民陆续下山。人们排成一排,每到祭祀点还要跳舞唱歌。最后到达村子,村内进山路口早已站满村民迎接。今年采来的花送到了村长家,据当地村民讲:“接花的人家会有好运,多子多福。”大家将花堆在了院中心,围着跳起朵迪舞。村长家人便分给每位跳舞者一些物品,以示犒劳。然后各自散去。晚上没有任何活动。
祭祀之礼
初五早晨由指定的八户人家(全村轮流)进山宰羊祭祀。要宰两只山羊,为了敬山神和招待客人。据宰羊人介绍,宰羊无任何祈祷仪式,只是在买羊时,卖羊者要祈祷,让羊及早脱生,并薅下一撮羊毛扔向外面。宰羊祭山神有指定地点,两只山羊在不同地点宰杀,一只用来表示还愿,另一只表示许愿。宰羊前,要先点燃三炷香,烧方形白纸祭拜,在场的村民都要磕三个头,然后宰羊煮肉祭奠。煮肉时锅不能盖盖儿,以示对神的尊敬与供奉。上午九时,全村村民还有来自其他乡镇的,包括九寨沟一带的百姓都来观看本村编排的表演。从上面来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也被邀请参加。当天村民表演的节目有传统的“朵迪舞”、“鲁”等,也有现代舞蹈“踢踏舞”、藏歌。最后一个节目锅庄舞,在场人员都可参加,随后欢庆活动结束。
端午节除了上山采花、敬神外,每家每户房门还要插上柳条和鲜花柏枝,驱鬼辟邪,保佑平安。听老文书薛建雄讲,这一做法有其来历,传说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天上要下毒,而门上插上柳条意味着杂草丛生,这里已经没有了人烟,来避免毒下到这户人家。这也说明此地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还吸收了汉族生活习俗。风俗变迁两天的采花节结束了。我们在路边和村民们交谈。大家对今年的采花仪式跟以前的作了对比,觉得生活变了,人们传统的风俗也随之变了。村支书感慨地说:“以前采花节,女子都要上山背水,抢第一桶福水,现在自来水有了,习惯就丢了。采花节也曾一度终止过,改革开放后又开始举办了。”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采花节照片,“民族没服装,穿汉族衣服不好看呀……”
支书的妻子也表示赞同:“我从20岁就开始参加采花活动,到现在已经27年了。全村一年到头最大的花销就是采花节。大家购买衣服、头饰、吃的、用的,像过年一样。凡是参加的人都会得到保佑,不得病,家里牲畜好,庄稼也好。但现在参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大家也多就走个形式。现在人们上山采花已变成祭山神,多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现在的年轻人呀,对采花节淡化了!”祈雨仪式采花节服饰和风俗的变化,在真实地记录了当地历史发展的沧桑进程的同时也折射出很多祖辈留下的传统渐渐被抛弃。来当地采风的一些研究者不禁感慨:人文风俗才是真正迫不及待需要保护的珍贵遗产。
当地村民还饶有兴趣地给我们介绍了啊路沟村一套独特的祈雨仪式。有一老村民讲到他的亲身经历,“那年,天大旱,接连几个月滴雨未下,眼看庄稼就要被旱死了。村民便杀鸡求雨,三户祭献一只鸡,代表全村到山上的神泉祭拜,将鸡就地宰杀,鸡血滴入神泉。说来也怪,祈雨的人们刚回来,老天就下起了大雨。接连下了好几天。人们又因为害怕雨水下个不停,又杀了只鸡还愿。雨果真又停了。这种仪式从古延续至今,已经成了习惯,灵验极了!”
在与村民交谈中,当地人的热情好客、敦厚淳朴的情意,深深震撼着我们。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风情浓郁的民族风俗。让人感受到了藏汉文化的融合、古老民风与现代文明的统一。
- 上一篇:苗族蛊毒
- 下一篇:娶媳妇有讲究 亲历各国不一样的婚礼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