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布依族习俗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县内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通婚。解放前,有钱人家有娶妾习俗。婚姻缔结,先由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就请人带鸡、酒、糖等礼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开口亲”或“定亲”。定亲后,在结婚前向女方送聘礼金时,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须是双数)的彩礼外,还须带鞭炮一串,喜烛一对,酒两壶,糖若干封,猪大腿一只(约30斤左右),猪肉一方,鸡一对,由男家长辈四人或六人送去。女方家请寨上亲友庆贺,席间酒碗常满,边喝边斟,但不可喝醉,称吃聘金酒,女家将嫁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送给男家来客带去,以便男家择日迎娶。客去时,席上一切暂不收拾,意为桌不收,酒不干,以示吉庆有余。

布依族婚姻过去多由父母包办,几岁、十几岁就结婚,订亲时有的才一、两岁,故结婚只是一个形式,新郎、新娘不同居。男家决定婚期后,要请两个福寿双全的老妇人,带一只鸡,两斤酒,两斤糖去女家“送日子”,女家请族中老人吃酒商议,同意后女家准备糯米打粑粑。赶制结婚衣裙。接亲当天,男家请村中聪明能干的小伙子(称“报古”)和一位姑娘(称“雅古”)到女方家接亲。女家对接亲的小伙子要揪耳朵,打花脸,称“打接亲”。新娘离家时,众亲友、嫂子等相送至本村地界,一同吃完事先准备的小粑粑后就与新娘道别,新娘由族中伴娘陪同前往男家。男家众姊妹到本村地界迎接新娘,进村后由男家安排到邻居家歇息。次日,在男方家行“过门礼”,早晨两、三点钟,由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新娘上穿锦衣十件,下穿蜡染百褶裙十条,头戴九层青布织锦头帕,身系织锦蜡染围腰,拴两条刺绣耍须彩色飘带。新郎家大门口摆一张桌子,上撑红油纸伞,放稻谷一斗、米一升,升子里插三柱香,桌底点七心灯,门坎上放一副马鞍,神龛前摆一桌席,四盘八碗,上坐主婚人。吉时,伴娘陪着新娘到男家门口稍停,新娘的嫂嫂给新娘包好头帕,阴阳先生喊礼“新娘上门,公婆回避”,鸣放鞭炮,新娘手摸斗梁,身跨马鞍进门,新人向堂屋祖先牌位磕头后进入洞房。清早,男家把从女方家挑来的糍粑煎来供祖,分众亲友品尝。男方父母将赠送新娘的衣裙、礼物挂在堂屋墙上让人观赏。同时,屋外放一大坛酒,内插数根竹管,众人围坛唱歌饮酒。酒期满三天,男家打40斤米的糍粑一对,拿12斤猪肉,10斤叶子烟,蜡染裙一条,锦衣一件,白布一丈,猪油一斤,由“报古”、伴娘送新娘回娘家。新娘带来的礼物,除留锦衣一件,裙子一条在男家外,其余带回。婚礼期间,新娘和伴娘同吃同睡,新娘、新郎不同居。待双方到达一定年龄后,农忙季节或逢男方家族办红白喜事,男方才接新娘来帮忙,经多次往返,新娘才长住夫家。

另外,布依族青少年男女还有“榔稍榔貌”的习俗,即在赶场天或节日里,男女各择所爱,由男方姊妹从中牵线,女方同意后,双双走向田坎、地边,即兴对歌,未婚青年经多次对歌,互有感情后,男家即可请媒说亲,此种自由恋爱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六、丧葬

解放前,布依族盛行石棺葬,有年事较高老人的家庭,往往先请人开挖大石板做好石棺散板以备用,石棺分前、后、左、右、上盖共五块,底部留空。解放后,逐渐发展为内木棺外石廓安葬。

布依族老人去世后,丧家及时向外家及至亲好友报丧,请阴阳先生择定出丧安葬吉日和安葬地点,请布摩先生"开路办灵"。族中孝男孝女披麻戴孝,守灵素食,装殓棺木置于堂屋,棺木有顺梁放置或脚蹬大门放置两种,灵前祭供酒饭,点烛烧香,插上死者灵牌,点脚灯一盏,停丧二至三天,孝女每人做一箩糯米饭供灵。夜间,丧家打糯米粑祭供,并分发给守灵人宵夜。

出丧时,棺材上盖锦被一床、捆雄鸡一只,母舅方派人肩扛带叶金竹幡在灵柩前“引路”,孝女背酒饭与亲友在后送灵。

上山挖好墓穴后,四周镶上大石板,先撒米一把,再用朱砂雄黄在穴中画一个八卦图,放雄鸡进穴“跳井”,然后烧冥钱“暖井”,移柩穴中,拨准字向,上盖石板,孝子先捧一把土盖棺,其他亲友才能帮忙垒坟,最后将“引路幡”插于坟上。三天后,孝子带鸡、酒等到新坟祭供“谢土”、“复山”。

解放前,有钱人家老人去世还要举行隆重的“古谢王”仪式超度亡灵,杀牛祭祖,请布摩先生念三天经,办土斋,用竹子在丧家堂屋搭一“干栏式”楼房模型作灵房,门前栽数丈高带叶楠竹一棵作灵魂升天的“通路”,由布摩先生带领孝子孝媳绕竹行礼,送死者“升天”,届时,敲铜鼓,放地炮,吹唢呐,热闹非常,孝婿要送纸人纸马,纸旗纸伞,全鸡全鸭隆重祭奠,再到田坝砍牛(也有用猪代牛或只割牛耳出血表示的)。最后,布摩先生念“归根经”,女婿砍断竹尖,表示阴阳隔断,才送棺上山埋葬。下葬时,阴阳先生祭东南西北中“五方”,孝子跪拜,撒米,撒粑粑,安葬完毕。“古谢王”客人过多,丧家照顾不暇,由寨上亲友相帮,准备菜饭招待,此种丧俗,至今尚存,但已从简。

七、崇拜

布依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以敬奉灶神、山神、神石和树神较为普遍,祭祀土地庙时妇女不参加,神树枯枝不许拾作柴薪。

图腾崇拜有信龙和祭龙习俗;人生大事有关仪式都要摆上象征神灵的新鲜竹子。

祖先崇拜比较突出和普遍,平时亲戚朋友送礼或遇节日,都要先供祖先。接亲嫁女更要祭祖。

八、节日

过年:清乾隆年间,安顺府属布依族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清代中叶以后,始改岁首在正月,正月初一称大年,月终称小年或了年。过年是一年中最大节日,过年之前要杀猪或买肉,熏腊肉、香肠、血豆腐,打糯米粑,酿酒。除夕,各家供祖之后吃年饭,合家守夜至鸡鸣。初一早晨天未亮,姑娘们争挑第一挑水,意为挑聪明水,小男孩用绳子到土地庙前牵来许多小石头,放于牲畜圈中,预祝六畜兴旺,初一或初二上午,各家要打约40斤糯米的粑粑一对供祖,初三早晨送祖。初七、八至十五,各地布依族云集哪叭三岔河桥头玩山,每天人数近千,青年男女对歌、交朋友,解放后,玩山还增加了篮球赛等活动。正月最后一天,吃油团糯米粑,表示过年结束。过年期间,布依族老少击铜鼓为乐,青年男女打键、荡秋千、踩高跷、下石子棋等,尽情玩乐。

三月三:是布依族祭灶神、山神的节日,时逢清明,各家族多备办猪肉、米、酒为祖先扫墓,吃上坟酒。各户喜做清明粑。

四月八:是布依族的“牧童节”,也称“牛王节”,不役牛,吃糯米饭。栽秧多在四月八前后,又称四月八开秧门。

端午:各户用雄黄拌大蒜撒放住房周围,俗与汉族同,但布依族不包粽子。

六月六:布依族称“过小年”,较隆重,祭田神、社神、山神、包三角粽粑供祖,各村寨多沿用“议榔制”制定保护庄稼的乡规民约。解放前,也有的村寨进行玩山。

尝新节:于农历七月半前后“辰日”,各户用麻袋到田间装数吊灌浆稻穗回家供祖,并将未成熟的稻谷与糯米一同蒸熟,配上鱼虾吃,表示尝新谷。摘稻时,田坝中哪块稻谷灌浆早,任何人都可以去摘,田主也不阻拦责怪。

九、禁忌

正月初一不扫地,初一至初三不动土。

“扫寨”时外人不准进寨。

不准在村寨前后的风水山埋坟。

退鬼时不准外人进家。

妇女不准回娘家生孩子,男子不准进产房。

解放后,有的禁忌已逐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