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南北方文化差异大

腊月二十三晚上,我的一位天津朋友在微博上吐槽:“害我今天等了半天湖南卫视‘小年夜’晚会!你们湖南人民为什么腊月二十四才送灶王爷上天!这也得错峰么?”

小年到底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这个问题还真困扰了不少人,甚至引发了一轮微博大探讨。湖南卫视在官方微博上的解释是:小年夜在南北方有不同的概念,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事实上,芒果台的解释只是说了个大概。我也是查了半天资料也才弄明白,总的来说,北方人是以腊月二十三作为小年的,而南方则不尽相同,比如湖南人说的“小年”是指腊月二十四;南京人则在这一天祭灶,把正月十五称做“小年”;苏州、上海等地,除夕的前一天才是“小年”,而且还必须加上一个“夜”字,称做“小年夜”。只能感慨,祖国实在是幅员辽阔,连一个“小年”都能过出这么大的时差来。

都说南北方文化差异大,在这过年的讲究上格外突出。比如“不吃饺子不算过年”,这句话从央视主播的嘴里说出来,对北方观众来说绝对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对南方观众来说又实在难以接受。拿我自己做例子,从小除夕的家宴上就没出现过饺子,若不是因为嫁了个北方人,我恐怕永远无法体会饺子那难以撼动的节日地位。

因为妈妈是浙江宁波人,所以在我的记忆中,香甜软糯的汤圆才是过年的固定搭配。宁波的水磨汤圆有名,这做汤圆的方法也特别讲究。记得小时候,做汤圆是我最爱参与的一项家务劳动,说起来是帮忙,实际上还是小孩子贪玩。

汤圆不像饺子可以当天准备,而是在除夕前一周就开始忙活了。选上好的糯米,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然后从柜子顶上取下尘封一年的小石磨,开始磨米粉。妈妈把一个干净的布口袋扎在磨盘的出口处,一手抓住手柄摇磨,一手往磨眼里舀一调羹糯米再加一定量的水。看着雪白的米汤慢慢从磨盘的空隙里流出,让人格外欢喜。虽然看起来好玩,但这磨粉的工序并不容易,要掌握好糯米和水的比例,摇磨的速度还得均匀,特别是不能着急,不然这糯米粉就不够细了。磨完了米,把布口袋扎紧吊起来,经过一夜沥干水分,这水磨粉才算大功告成。

做馅同样不简单。最传统的当然是黑芝麻馅,那时没有食品粉碎机,所有的芝麻都是妈妈手工炒熟,再一点点用石杵石臼捣碎。然后把芝麻粉按比例配上白花花的猪板油和绵白糖,用力揉匀,搓成玻璃弹球大小,这才是正宗的宁波汤圆馅料。包汤圆不用擀皮,而是把小面剂子放在手心,捏成碗状,把芝麻馅小球塞进凹陷处,把口封紧,双手来回一搓,一个滚圆雪白的小汤圆就跃然掌心了。水磨汤圆的制作过程确实麻烦,现在妈妈已经改用超市里袋装的水磨粉了,家里的小石磨也早已不知去向,但芝麻馅她还是始终坚持手工制作。

北方人吃水饺讲究除夕夜里吃,而宁波汤圆则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吃,寓意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这几年,除夕晚上吃饺子,大年初一吃汤圆,已经成了我家的新民俗,一家人过出两种年味儿,也是美事一桩。说到底,不管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吃的都不在于这食物本身,而是制作过程中那浓浓的亲情和年味儿。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这团圆的心情始终是一样的。(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