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崖寨婚礼

在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之南,有三个彝族村寨建在一条山泉两面的山崖上,分别叫做她拉嫫、大法那和小法那。其中“她拉嫫”仍旧用彝语“她拉嫫”做村名,汉语“大法那”和“小法那”则是借用原先的彝语村名“肥列嫫”和“肥列若”。彝语的“肥列嫫”和“肥列若”,汉语意译是“大崖寨”和“小崖寨”。

这天,小法那有一家彝人的儿子娶亲,他们家邀请的客人中也有我家,我便同家人从三十公里外我那个叫万和村的村子,赶到小法那崖寨来做客。

这是莽莽群山中的一个角落,娶嫁保持着传统方式。下午四时,天一亮便赶路去娘家迎亲的车队,从一百公里外的新平县戛洒镇返来了。新郎披挂着在新娘家认亲时由岳父岳母给挂上的两条长长的挂红,与陪郎一起在村口下了轿车,紧接着穿着花腰傣服饰的新娘也与伴娘下了第二辆轿车。新郎和陪郎并排在前,新娘和伴娘并排跟后,踩着铺在路上的碧绿松毛,蹬爬着一户比一户高的村道,向新郎家走去。后面是从几辆面包车上下来的送亲队伍,他们男男女女,抬着岳家送给的柜子呀箱子呀衣物呀等陪嫁物品,跟着前面的新人们到新郎家去。

这是个极其偏僻的地方,过去没修公路时,什么货物都要人背马驮,而且走的都是崎岖山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峨山县化念坝发生土匪暴动时,有一股土匪在化念坝杀害了共产党的一些干部,然后逃到小法那躲藏,他们满以为共产党的剿匪队决不知道小法那这个建在山崖上的寨子,万没想到人民解放军竟能摸到这里,包围歼灭了这股土匪。

共产党派出新的干部来到了这里,帮助这里的彝族山民发展生产。但不管怎样发展,这里都是依山而辟的梯田,靠挖沟架槽把山泉水引来灌溉。遇到旱灾,山泉干了,全部梯田就只能栽种荞子、包谷、芋头等杂粮。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这里的山民向外地流动了,在我那万和村,就有她拉嫫的一位妇女在丈夫病故后带着八岁以下的三个儿子,投奔到我们村的一独身男子家来。一直到八九十年代,还有人向外逃跑。也是在她拉嫫,有两家的儿子都是独儿子,他们竟留下姐妹来照顾父母,自己跑到地处平坝的玉溪县做了别人的儿子,如今早已在玉溪结婚生子。

此后无论她拉嫫、大法那、小法那的青年男女,都大批大批地跑到遥远的昆明、广州、深圳等地打工,有的竟声称不再回家乡这三个村子来了,要永远在外地落户。

今天娶亲的小法那的这个小伙子,他和新娘也是在外地打工时认识和恋爱的,万没想到他俩竟出人意料地回家来,在小法那结婚。据说许多人探问他俩怎么会回到家乡时,他俩回答:“老人们告诉我们青年人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们国家时兴干部下乡上山,帮助农民开山辟田,发展生产;以后变成号召农民放弃田地,进城打工或经商。想起老人们的话,我们想,以后这些挤在城里的农民碰到了种种困难,就会想起还是家乡大有发展前途。那么,我们就趁早回到家乡,发展粮业、林业、竹业、果业、畜牧业、药材业和蘑菇等等行业吧。城里的工业和商业还得靠农村的农业养活呢。”

传统的娶亲结婚一共请客三天,第一天接新娘进门,第二天拜堂认亲,第三天让所有的人跳舞唱歌。

我在老家万和村还有一些事情呢,我可不能在这里呆上整整三天啊!我便乘坐也来小法那做客的一位亲戚的重庆长安面包车,回到我那也是农村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