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打小人

惊蛰群起“打小人”。资料图片 

在日语中,“小人”专指未成年人,但比儿童要大一些,大约相当于我们说的青少年。对待这一年龄段的人,在车船票等方面常有一些优惠。而在我国,“小人”就没有在日本那么幸运,别说优待,简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原因就在于“此小人”非“彼小人”。在汉语中,“小人”与“君子”相对,是指那些专门搬弄是非、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人。故至今,我国还存留着一种对付小人的“巫术”——打小人。

打小人,原本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盛行,甚至远播东南亚。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打小人”的仪式便比较罕见了,而在香港,“打小人”依旧十分流行。香港“打小人”的圣地是湾仔鹅颈桥。为什么选在这里“打小人”,其中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之前,香港岛住着一家渔户。渔户全家勤劳善良,但他们的邻居却是一位小人,到处给他们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有一天,渔户一家发现邻居又在别人面前说他们家的坏话,于是忍无可忍,全家老少拿起扫把、鞋子,追打这个小人。小人跑到鹅颈桥时,附近山林里的野猪、老虎、蛇等动物也都来撕咬小人。小人没有办法,只好跪地求饶,保证从此不再搬弄是非。由于有了这个典故,香港湾仔的鹅颈桥就成了“打小人”的圣地。

“打小人”的最佳时间是在惊蛰。惊蛰当日,在香港鹅颈桥,可以看见成群结队做“打小人”生意的中老年妇女。“打小人”之前,先要拜神,将香火水果摆在玉皇大帝、观音大士、天师元帅等神像前,然后把要打之人的生辰八字写在专门的“小人纸”上,或者将其照片、用过的衣物等放到“小人纸”上。“小人纸”就是画着“小人”符号的纸张,也可以用贴着“小人”符号的砖头代替。“打小人”就是用高跟鞋等物,重重地打在“小人纸”上,那些“打小人”的中老年妇女,一边打还会一边念念有词,如唱:“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冇订唞(冇订唞:喘不过气来);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钱唔识执(唔识执:不知道捡);打你只小人脚,等你有鞋唔识着(唔识着:不知道穿)……”拍打声此起彼伏,甚为壮观。打完“小人”,还要祭白虎,即用肥肉在纸老虎嘴上抹油,求神保佑。然后将纸老虎和打过的“小人纸”一起烧掉。最后要投杯问吉凶,若是吉,说明“打小人”成功;若是不吉,还要重新再打一遍“小人”。

选择惊蛰“打小人”,是因为惊蛰之时,万物复苏,各种害虫也跟着醒过来要危害人间了。民间还认为,惊蛰这一天会打雷,雷声把各种虫蚁叫醒,但同时也会惊动山中的老虎,所以“打小人”时要祭白虎,白虎吃过肉,就不再危害人间了。

在广东,“打小人”与祭白虎也有一段传说。相传广东有一位姓余的村长,他和他的伯父都是小人,每到惊蛰就把家家祭祀老虎的肉偷走,第二天到市场上去卖。有一年,老虎真的下山来到村里,因为没有见到祭祀自己的肉,一怒之下把村里的牲畜都吃了。第二天,余姓村长的伯父去卖肉,被大家质问:“牲畜都被老虎吃了,你哪里来的肉?”这下事情败露了,愤怒的村民用鞋子等追打村长和他的伯父。因为他们姓余,拆开来就是“二小人”,于是村民们都一边追打,一边叫骂“二小人”。

现在是法治社会,铲奸除恶已经由公检法机关来管了,“打小人”已经大可不必我们自己动手。只要发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大家积极举报,便是履行了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