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大通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东、黄西两村群众独有的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保持了宋代之前民间蜡祭仪礼信息,具有较强的民间传承性。 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以四块如瓦状的骆驼腿骨或其他能发出清脆响声的动物腿骨为道具,并因此得名。 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以昆虫的天敌——青蛙为图腾,寓保佑农家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之意。 目前,依存于春节社火活动的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受外来文化冲击,以及人为改造,这种原生态文化受到了冷落,面目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感受:纯朴的感恩舞蹈 在省政府公布的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大通申报的民间舞蹈类项目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名列其中。目前,大通县黄家寨镇黄东村、黄西村是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遗存较丰富的地方,已成为这两个村独有的古老舞蹈。那么,这两个村的先民为何以青蛙作为图腾,这种祭祀舞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黄西村的村民普遍认为:演“四片瓦”舞是为了感谢青蛙在保护农作物中的功劳,保佑农家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村民们对于“四片瓦”舞表达的意愿,实质是这个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渊源:青蛙是发展农业的功臣 据黄西村村民介绍,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是大通县黄东、黄西两村群众独有的、保持了宋代之前民间蜡祭仪礼信息的古老舞蹈,在村里是世代相传的。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听老人们讲,古代频频发生的螟蝗虫灾对庄稼产生极大危害,起初大家只是敬畏昆虫,在众多祭祀活动中,祈求昆虫不要危害庄稼;然而人们发现,青蛙能够消灭螟蝗虫害,保护庄稼。于是,大家逐渐认识到:只有螟蝗昆虫的天敌,才能消灭制服这些有害昆虫,而青蛙作为一种普通的生灵,能够吞食有害昆虫,对保护农作物有功。纯朴的先民们认为,对于保护和发展农业有功者,应该受到人们“迎而祭之”的礼遇。因此,在春节期间进行的民间社火活动以及祭祀中,逐渐出现了迎青蛙神的舞蹈。由于在舞蹈中,演员们左右两手各拿两块如瓦状的道具,因此得名“四片瓦”。 演员们两手各持两块瓦片,脸上画着简易的青蛙脸谱。这种舞蹈以独特的道具、柔和优美的律动和多变的节奏、神奇的青蛙脸谱给人以美的享受。 表现方式:且歌且舞动作多样 村里的老人们说,“四片瓦”的帽子、服装、化妆等,在一代一代流传时发生了变化,到如今,更具有时代气息。以前每逢有表演,他们都是自己互相化妆,由于化妆手法是一代代手把手教的,极不统一,因此,他们脸上的青蛙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美感较差。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大家便请来专业化妆师,这样一来,每只青蛙都栩栩如生,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这种蛙图腾在黄西村村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跑满场:“四片瓦”的角色跑满场表演,为民众祈福纳祥、驱除灾疫。在表演场地演员模仿青蛙的肢体动作边舞边走,在跑四门、走太极、拧麻花等舞动中变化出各种舞蹈图案。歌舞表演:“四片瓦”的角色,挥动双臂击打手中的瓦状道具发出富有音乐节拍的响声,并且模仿青蛙的肢体动作,不时两两相对或相互穿插,变换着不同的队形,唱着青海民间小调,歌唱幸福、祈愿吉祥。 道具:舞蹈之所以取名四片瓦,是由于用骆驼腿骨制成的四块如瓦状的道具。材料必须反复熬煮,这样敲击时,方能发出清脆的声响。此外,能发出清脆声响的竹片亦可作为道具。 乐器:锣、鼓、镲、钹、铙、笛、唢呐、二胡、板胡、三弦等。然而,由于目前“四片瓦”多在春节社火活动时表演,除锣、鼓外,极少使用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