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除夕夜极为隆重:驱傩、送节物、小儿卖痴呆
除夕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与记忆。中国人过除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除夕的内容也发生过很多的变化。最近笔者检索笔记史料,与大家分享宋代的人们与今人不一样的除夕。
除夕在宋代又称作岁除、除夜、除日等,和现今一样,为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宋人有所谓“月穷岁尽”之说,故除夕夜的活动极为隆重。
驱傩
驱傩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据宋代人解释,大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傩仪式也大体如此。
送节物
史料记载,除夕这天宋代皇帝有赐文武大臣钟馗像的风俗。如北宋神宗时期,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装后,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内供奉官“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而在民间,当时的人们也送门神、钟馗等节物之礼俗,如宋代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除夕日“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年馎飥
馎飥,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种特色小吃,类似于今天羊肉泡馍等汤饼类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馄饨,年馎飥”的说法。大诗人陆游《岁首书事》一诗有言:“中夕祭余分馎飥,犁明人起换钟馗”,并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飥。”
试年庚
陆游《剑南诗稿》有云:“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即将除夕这一天的赌博输赢视为预测下一年人生命运的游戏。另外陆游《新岁》一诗中,“明烛聚呼卢”之句便专指此游戏。
消夜果
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光,宋代时,很多人家都要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梦粱录》一书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其言:“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盛,但也极尽所能,准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
小儿卖痴呆
按宋代人的风俗,在除夕夜天将亮前,要进行一项所谓小儿卖痴呆的活动。南宋诗人范成大《卖痴呆词》就有描述:“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二物与人谁独无?就中吴依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从这首看似诙谐幽默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风俗饱含着宋代人良好的心愿,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伶俐。
打灰堆
宋代人所说的打灰堆,大约就是在天亮前拿着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据说只要打过灰堆之后,这家主人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心愿也多可实现,故也称作“击如愿”。
籸盆
烧松盆,主要是一种宋代民间的驱邪祈吉活动。南宋时已开始流行,周密《武林旧事》就记载,“至(除夕)夜,蔶烛籸盆,红映霄汉。”籸盆因为以麻籸(渣滓)为燃料,故有此称。刘昌诗《芦浦笔记》也有记载:“今人祠祭或燕设,多以高架燃薪照庭下,号为生盆。莫晓其义。予因执事合宫,见御路两旁火盆皆叠麻籸,始悟为籸盆,俗呼为生也。”
焚苍术
苍术是一种中药,宋人认为它有消燥湿,健脾胃的功效。因此,在宋代,每当除夕之夜,大部分百姓总是要焚烧苍术等药材,以此希望能辟瘟祛湿,祈求健康。如周密《武林旧事》载:“至(除夕)夜……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借指北宋)之遗风焉。”可见,这种焚苍术的做法在北宋、南宋均有传承。
- 上一篇:二月初一“中和节”渐被遗忘 古时朱元璋祭社稷
- 下一篇:甘肃风俗:张掖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