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定:传承千百年的春节民俗
太行正月闹起来,民间狂欢乐开怀!地处太行山西麓、山西东大门的古州平定,历史上就有“文献名邦”的美称,自古为晋冀通道要冲。层叠蜿蜒的太行山脉孕育出这块土地独特的文化气质,至今仍保留着最具年味的春节活动!古老的祭祀仪式,隆重神秘;热闹的民俗汇演,欢天喜地。人们要把积攒了一年的热爱、浪漫、感恩、激情和憧憬集中释放,其能量,简直如瀑布倾注、岩浆迸突,蔚为壮观。如果你融入其中,相信此时最能体会阔别已久的乡土气息和浓厚年味儿。
董寨跑马排古道又闻马嘶鸣
“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位于太行山险要的长城名关娘子关,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兵在此镇守,故而称为娘子关。娘子关内的下董寨村古为军事驿站,这里背依峨嵯大山,前临绝壁深涧,是古代进出山西的重要通道之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保留着许多北方民族的剽悍之风。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举办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跑马排”。“跑马排”起源于唐朝,是当时驻扎娘子关的唐军信史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的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老百姓祈祷国泰民安、万事如意、五谷丰登的一种象征。我们清晨从平定县城出发,车子沿着太旧高速行驶30多公里,娘子关出口下路,再盘山而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有1800多年历史的董寨村,在一片河滩边的村口停下。眼前是一座桥,路边、桥上早已停着一排儿汽车。过了这座桥,像一脚踏进千年前。
正月里的狂欢
我们其中一个人的亲戚住在这个村子,姓董,闻听我们要来,早已等在村口,董师傅50岁上下,十分喜爱闹红火,看我们兴奋的样子,不由分说就领我们向跑马的官道走去。好客的董师傅边走边介绍:董寨村始建于东汉末年。相传当年董卓带兵至此,见周围悬崖峭壁、山势险要,遂建起董寨,如今的村民也都是当年守军的后裔。跑马是这天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乡里乡外的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拥聚在这里,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宁肯一夜不睡觉,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
一路前行,眼前是一条长200米、宽4米的古巷道,原来这就是官道,跑马就是在这狭窄的巷中来回奔跑。放眼看去,道路上,台阶上,甚至房顶上都密密麻麻挤满了人,本村的、外来的,男女老少挤得水泄不通,眼里充满了热情的期待的目光。跑马还没有开始,铿锵的锣鼓声已经把人们的激情点燃。董师傅说,跑马之前要传三遍锣:清晨头遍锣后,村民们在跑马的青石街上铺上防滑炉灰。二遍锣后,骑手们跨马巡街,焚香祈福。三遍锣后,跑马就正式开始。
跑马比赛
上午9点多,锣鼓齐鸣,响彻天地,激烈的跑马开始了。只见三四匹高头大马整装待发,每匹马都有固定的人牵引。“当、当、当……”急促的三遍锣一响,一匹匹战马便像离弦之箭向街上冲出。顿时暴风雨般的马蹄声,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助威声和叫好喝彩声响成一片,整个村庄都淹没在狂欢的海洋中。
这里的跑马大可与西班牙斗牛相比,十分惊险刺激。被称做官道的青石小路,年长日久被磨得溜光,即使撒上炉灰,奔驰的马儿也无法停留,速度飞快。而且马背上不仅没装马鞍,甚至连马鬃都被剪掉,骑马的人必须双腿紧夹马身,双手平举,飞奔而过。听董师傅说,骑在上面的都是村里的普通村民,从未接受过专业的骑术训练,全凭骨子里的勇敢。有十八九的小伙,也有年近七旬的老汉,还有不少是父子兄弟齐上阵。骑士们头裹红布条,上马坐定之后,一旁的人挥起手中的长鞭使劲打马,那马便在仅有两米多的狭窄的青石古道上如箭般飞出。只见那勇敢的跑马人,在狂奔如飞的裸马上,是那样从容自信,潇洒自如,威风凛凛,英气逼人。有的骑手还嫌马跑得不快,口里“驾驾”地喊着,用缰绳不停地抽打着马的屁股。还有的骑手为展示骑术的高超,把双手放开,让支起身体做一些更惊险的动作,直把尖叫着的看客惊得目瞪口呆。
村里老幼争相上马,在古道里往返驰骋,展现着下董寨村村民豪放、勇敢的性格。跑马一直进行到将近中午时分,跑得几匹马全身大汗淋漓方告停止。在董寨的分分秒秒里,始终有一种奇特的感受,太多的惊奇出其不意,纷至沓来,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久远的民俗表演、让人敬畏的慓悍之风和尚武精神真是一道特别的传统文化大餐,置身这样激烈的氛围当中,看着跑马的汉子扬鞭秣马,顿觉豪气满怀。楼头古戍楼边寨,当我们身边的原生态民俗正在一点一点地减少时,董寨那种自我的、完整的、原生态的味道,更显难能可贵。
柏井魇马畀祈雨仪式传千年
位于平定县城东25公里的柏井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是通京大道的重要隘驿,相传汉韩信曾在此筑城屯兵,取名柏井城,而境内至今尚存的古驿道和刻有“柏井驿”字样的古石碑见证了柏井镇古老繁华的过去。远古时期平定十年九旱,老百姓年年举行祈雨祭祀仪式,俗称魇马畀(yanmabi),这一古老的祀神活动,是平定古代最典型雩祭傩戏文化的珍贵遗产。形式上娱神,实际上是娱世、喻人的文艺活动,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价值。
太行山里的村子
去柏井,我们沿着307国道行进,不远处并行的京港澳(太旧段)高速公路车流飞奔,如今的国道就是建在曾是古时太行八径中唯一能行车马的古道上,相对于其他出太行仅供人畜行走的羊肠小道,这也算是那时的“高速公路”了。道边不时掠过的“小桥铺”“固驿铺”等休养处演变来的村名,让人仿佛重回了久远时代。
来到柏井村时已是人山人海,经人指点我们来到了大王庙,守庙的老者叫穆福祥,70多岁。据他说几十年前的祈雨活动他都参加过,对柏井村的历史更是口熟能详。他笑呵呵地说,你看,不论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人们,天不明就动身赶到柏井村了,就是为了一睹迎驾魇马畀盛况。“魇马畀”主要是靠马畀来完成的,其中“传圣旨”“迎驾”“扭驾”“马畀开山”是最“抢眼”的活动内容。我还是头是次听“魇”“马畀”这些复杂、生僻的字词,老者看我好奇,给我解释起来。“‘魇’是迷惑,‘马畀’就是被神附身的人,是神的传话人和代言人。”
迎驾即迎神,柏井村大王庙里供有狐突与明灵两位大王。老者说幼时听长辈讲,狐突老大王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就是狐突的女儿所生。狐突以死保卫重耳,重耳功成业就后,为怀念忠贞不渝、大义凛然的外祖父,专门建庙进行祭祀。明灵大王即晋之陶侃,也称陶大王。人们都说明灵大王心地善良,关心民生,遇久旱不雨,便派出他的信使——马畀送信,叫人赶快接驾,他好兴云布雨。
众人率仪仗、社火、吹阁、秧歌等百戏分别在庙内和庙外红火,穿了用古铜色和红色特制服装的村民将神像抬出来。四驾抬的是木雕金身的明灵大王,八驾抬的是狐突老大王,连同他的侍女和十大帅。木头仿造的大王庙殿宇模型,可真是巧夺天工。此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队伍排列有序,宛若帝王出巡,山上山下形成一条巨大的长龙,先有黄门小侍鸣锣开道,身穿衙役服的村民高举“肃静”“回避”字样的牌子,表情威武狰狞。随后,旗队、伞队、迓鼓队、炮队五花八门,亦步亦趋,接着是幢幡宝盖龙风扇,金爪钺斧朝天镫整付銮驾。再后是百戏社火等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款款而进发。
迎驾是很神秘的事,柏井迎驾,八驾好迎,四驾难抬,抬四驾时,不时地出现“扭驾”,抬驾人在路上不由自主地走走退退,扭扭捏捏,拐弯抹角,左抑右偏,前仰后合,寸步难行。累得抬驾人汗流浃背,筋疲力尽,想歇歇不下,想停停不住,想换人换不了,可见迎驾在当时是多么神秘蹊跷。
迎驾的仗势可不小
在祈雨前一天,村中会有一个正常的农家汉子把马畀魇下来(神附其身),之后他会光膀赤脚、蓬头垢面处于疯癫状态。以神的口吻传话:“众人听了,明天狐突大王和明灵大王要下山,命你们小心伺候,进行祈雨。”这就是所谓的“神旨”。驾台前挤满了善男信女,前来观看的村民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整个迎驾过程,笼罩着深厚的神秘气氛。初见过如此场面的人,都流露出惊惧神色。马畀怪诞癫狂的“下神”表演,更使迎驾频添几分神秘色彩。只见扮作马畀的壮汉,风风火火地从人群中突然窜出来,蓬首垢面,坦胸露怀,口吐白沫,两眼圆睁,右手持一柄二十多斤重的三环刀,左手拖一条两丈余长碗口粗细的大麻鞭,满脸杀气,令人震慑。其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不断在四驾,八驾间穿梭往来,不停地舞刀弄鞭,蹦出返进;当折腾到某一地段时,忽然在人群中打开一个空场,被执事人迎到场地中央,坐在(事先安置的)椅子上,然后执事人跪于马畀面前,马畀抽搐几次,一声长长的“哼”声过后,便开始传话,尽管其形象可怖,可人们还是以为见了救星,极为欢迎。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是雨的先兆。不多时,人们便自觉安静下来,虔诚地听他的训话。马畀声音粗犷,宏亮,说出话来,毫无忌讳,完全以权威自居。训之言,大概是说天旱不下雨,主要因世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任意挥霍五谷杂粮。他要大家相信此吉日,自行悔过,向神请罪,宣布完毕,又是一片喧腾,忽然马畀用三环刀朝自己脑门“猛”劈三刀,顿时“血流如注,口吐白沫,全身抽搐”,执事人用“黄表纸”将马畀的
“伤口”贴住。之后,马畀渐渐苏醒,其举动恢复如初。马畀的这一表演俗称开山,在迷信中大约是显示神已傍了其身,是大王爷显灵的征兆。
柏井迎驾魇马畀这一系列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祭祀祈雨活动,剔除了这些仪式过程中的迷信色彩,展现给我们的是先人曾经的生活基调,在十年九旱和土壤瘠薄的自然条件下,他们依然保持想方设法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让人不由得感叹由此衍生的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生动。
- 上一篇:四月初八赶天狗
- 下一篇:中秋节越被骂越长寿 盘点各地过中秋节的独特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