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习俗探秘:结婚不设宴 离婚要请客
拉祜族村庄
拉祜族姑娘
寨门前的大葫芦
织布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山区,是一个地处中、缅、泰、越、老挝五国交界的亚热带山地丛林民族,其中70%以上的人居住在澜沧江两岸的思茅和临沧两个地区。
9日,记者走进临沧县对这里的拉祜族进行了采访。
物产丰富崇拜葫芦
拉祜族人生活的地点多高山丘壑,适宜各种农作物和多种生态型植物的生长,自然植被较为优良,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在雅口、营盘的深山老林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珍贵动物野牛。在部分林区里,还有马鹿、野猪、麂子、熊、獐、狐狸、岩羊、水獭、懒猴、蟒蛇、孔雀和白鹇等多种珍稀飞禽走兽。
9日上午,记者来到临沧县采访时天正下着大雨。远远望去,在茫茫的雨雾中一座座绿树掩映的山坡上,隐隐约约地现出一幢幢茅草屋顶,飘着缕缕的炊烟。走进山寨才看清拉祜族古老而原始的房屋建筑。他们的房屋多是竹木结构的双斜面落地式茅草房,四壁用竹片或木板围成,茅草做成的伞字形房顶。
寨子大门的门口处摆放着两个大葫芦雕塑。据寨子的负责人介绍,拉祜人崇拜葫芦,并认为拉祜人是从葫芦中走出来的。每当有重大活动时,拉祜人就会聚集到葫芦前举行祭祀活动。
记者来到拉祜族姑娘王玉梅家中,她的母亲正在纺线织布。王玉梅穿着衣边缀有花布条纹、衣长到腰部的黑色短衫,短衫的衣边、袖口镶缀红、白颜色的几何图纹,还嵌有数十个雪亮的银泡或佩戴大银牌,拉祜人称其为“普巴”;她的下身穿着一件长到膝盖处的筒裙,套绣有花纹的腿套;短衣内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外边,它的意思是同喜鹊争艳。王玉梅留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头上用一条大毛巾包头,在包头两端缀以线穗;戴着银耳环、银项圈和手镯。这是拉祜族妇女传统的穿着打扮。
据王玉梅的哥哥王扎儿介绍,拉祜族男子头上戴黑色帽子,帽子是用六至八片正三角的蓝黑布拼制成的,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个约十五厘米长的各种颜色的线穗。王玉梅告诉记者,到了节日和赶集的时候,拉祜男女都要背一个长方形背袋,拉祜语叫“面搓”。背袋用自己织的青布做成,袋口镶嵌数层各色花布做成的模仿橄榄叶的几何图案。拉祜族所有女孩都懂得纺织,并喜欢自己织布。
喜欢狩猎祭太阳神
拉祜族有祭祀太阳神庙的习俗,太阳神庙多建在背东向西的山坡上,除了祭司能进去之外,任何人严禁入内。
祭太阳神庙在立夏日,拉祜人说,这是一年中阳光最多的一天。祭奠活动的当天凌晨,拉祜族妇女们手持竹箩,内装爆米花,围着寨子跳舞,敬献神灵,并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跳完后,男人们则敲着锣鼓,手持长刀,列队向山坡行进,先到太阳神庙下方的祖庙里烧香磕头祭祀祖灵,然后到太阳神庙,列队庙旁,举行祭祀。祭司念祷词,人们一边唱歌,一边撒爆米花,直到人们把爆米花撒完,整个仪式才告结束。
拉祜族的寨子,一般都建在山顶和半山腰上。寨子有三处大门,即前门、左门和右门。寨子的后山是山神地,山神地中的树林谁也不能破伐,是禁区,如果谁砍伐了就要罚款或罚修路。
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间,中间一间为客房,进门右方墙角就是神龛。拉祜族人家一般都有两个火塘,即供老人用的火塘和煮饭用的火塘。到拉祜族人家作客,不得随意触摸神桌和神桌上祭献神灵的东西。
拉祜族不得吃狗肉,吃狗肉者不得进家门,七天后要洗澡换衣才能进家门。
狩猎,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集体狩猎是在旧历的正月、二月间,出猎时几乎整个寨子的男子都出动,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一路,一去就是几天或十几天才回来,所得猎物不管大小,参加围猎的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分得一份。
结婚不设宴离婚要请客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在节日聚会的场所里找。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如果某个小伙子喜欢某个姑娘,要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若姑娘感到合心意,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表示定情。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请媒说亲。按惯例要说亲三次;第一次带上茶叶一包烟草一包,烧酒一瓶;第二次带上煮茶用的土罐两个,烟草两把,酒二十碗;第三次带上土布一件,谷子两邦(每邦约六千克),绿布一尺,并可选定婚期。
拉祜人有一种习俗:结婚不需备办酒席。结婚这天,通常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便伴着新郎新娘,围着燃起篝火的火塘载歌载舞。拉祜人认为,火塘标志着夫妻双方有一颗火热的心,人们围着火塘歌舞,是祝福新婚夫妇终生相爱。拉祜人结婚这天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是旱烟、烤茶、松子、栗果之类,从来不兴讲排场。
但拉祜人离婚就大不一样。根据他们的习俗,提出离婚的一方,要备办丰盛的酒席请客,客人不必送礼。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习俗,目的在于警诫年轻人在选择对象时要慎重考虑,一旦结婚,就要做到终生相爱。同时,“离婚宴”还含有警诫双方今后不要相互仇视的意义。
即兴填词随编随唱
拉祜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主要有神话、民间故事、诗歌等。
早期的神话题材是反映人类繁衍、发展及其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内容,如《人是怎样传下来的》、《人怎样开始种地》、《历法的来历》、《拿布洛帕》等。神话《各民族的来源》、《拉祜族为什么没有文字》等。从各个侧面,再现了各民族产生、发展的影子,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体现拉祜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赞美山川风物的神话也很多,代表作有《宝石的故事》、《洗麻塘》、《厄霞伏龙王》、《哈谷麻》、《谷子的来源》等。民间故事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愤懑和顽强斗争精神的,如《贪心的龙王》、《偷钱的土司》、《打强盗》等。有以爱情为题材的,动物故事也不少,这些故事想象丰富,形象感人,哲理性强,富有教育意义。
民间文学中最富有特点的是诗歌,它与音乐舞蹈紧密相联。诗歌又分为史诗、叙事诗、情歌、习俗歌、民歌等几类。最著名的史诗《牡帕密帕》,由《勐呆密呆》(意为造天造地)、《雅卜与乃卜》(意为兄妹打猎)、《勐属密属》(意为寻找肥沃土地)三部分组成,是研究古代的经济生活、原始采矿业、婚姻制度和民族迁徙史的重要作品。长诗在拉祜族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叙事长诗《扎努扎别》,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充分体现了拉祜族人民征服自然、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诗歌中的“陀普科”(谜语),特别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拉祜族善于歌咏,娴于舞蹈。音乐舞蹈都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每逢节日,几乎人人都要参加唱歌跳舞的庆祝活动,通常一连几昼夜。在这喜庆的日子,人们除了唱传统的民歌外,还在跳舞中即兴作歌。这种歌同民歌一样都有固定的曲调,即兴填词,随编随唱。由于歌词是人们即兴而作,大都反映了人们当时的心情,使人感到更加亲切、生动、活泼,显示了拉祜人高超的艺术才能。舞蹈动作多用脚踏,向左单摆。常见的舞蹈有芦笙舞、割谷舞、丰收舞、薅秧舞和鹌鹑舞。传统的芦笙舞,形式多达30余种,多是动物生态的模拟和美化,“斑鸠拣谷子”,表演形象逼真。乐器主要有芦笙、三弦、箫、笛等。芦笙在拉祜族群众中十分普及,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会吹奏,逢年过节,拉祜族村寨到处都可听到优美动听的芦笙曲调。
鸡肉稀饭为上品
拉祜族过去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主食是当地生产的大米和苞谷。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苞谷做成稀饭,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
拉祜族日常喜欢将菜、肉及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鲜薄竹筒内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佐料后还能开胃。猎获物的下水和杂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内煮熟分食。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据说猎物的护心血有补血消除劳损的妙用。忌杀狗,不吃狗肉。烤肉多用麂肉和野猪肉,也用牛肉和鸡肉。
拉祜族不仅会腌菜、腌肉、磨豆腐,还会酿酒。在民间,男女均嗜饮酒,并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习惯。平时喜饮烤茶,烤茶是将大茶入罐烤至焦黄,待香味飘出后兑入水稍煮即饮。典型食品主要有:松鼠干巴、干糁、香草烤牛肉等。
拉祜烤肉是拉祜族的风味佳肴。拉祜烤肉别具特色,原料过去多用野兽脊肉,现今多用牛肉、猪肉、鸡肉制作,制作与羊肉串大致相同,选好脊肉切成薄片,竹签穿串,抹料烘烤。较为别致的是用鸡肉当原料时将全鸡切分成若干大块,然后用锤将骨敲碎,如江浙一带的敲鱼片,均匀地涂抹上花椒粉,辣椒面、蒜泥、姜汁、食盐、用竹棍夹起在炭火上烘烤。烤制时要勤翻动,距炭适中,达到黄而不焦,脆而不枯,酥而不糊。
- 上一篇:父亲节:美国法定的全国性节日
- 下一篇:加拿大旅游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