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童谣里的春节

孩童们最盼着过大年了。古老的童谣更是唱出了过大年的习俗。过去的春节好快乐呀,孩童们比着说童谣、唱童谣,看谁说得多,看谁说得巧,那欢乐的情景就像吃了蜜糖,差点儿甜掉牙。有的童谣就像在心里扎了根,终生难忘。特别是春节的童谣,从祖辈一直唱到今。

到了腊八儿,孩童们欢蹦乱跳的抢着唱童谣:“小莲儿小豆儿别嘴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踢里秃噜二十三……”

农村把腊月二十三当做过小年。在二十三那天,孩童们一边吃着用麦芽糖制成的糖瓜儿,唱着:“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那年月,农村穷,平时难得穿上新衣服,一年来省着俭着,到了年底给老人做件新棉袄,买顶新毡帽,给孩子做身新衣裳。平时很少吃肉,到春节过大年了也得吃几天肉,吃几天猪肉馅饺子。

“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官,糖瓜粘。”灶神,俗称“灶王爷”。据《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所以旧时人们用麦芽糖制成的糖瓜祭“灶王爷”,把他的嘴粘的甜甜蜜蜜,让他为人间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正如“灶王爷”神像两旁的对联所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是春节活动、风俗习惯的大事记,乡村人过春节的准备工作也按照这个程序进行着。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买酒买肉买菜,筹办年货,蒸年糕、蒸馒头、蒸豆包儿,写对联、剪窗花、买年画、买福字、买鞭炮……准备过大年了。

“三十晚上熬一宿”。按传统习俗,夜间是福神降临的时候,在天亮之前一夜不能睡觉,除夕晚上举行家宴。主食以饺子为主。这顿饭可以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守岁”要守到次日凌晨,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50年代,农村的三合院中间用木柴点燃一堆篝火,把干芝麻秸散遍院子,孩童们此刻感到既新奇又神秘,围在篝火旁说着笑着唱着童谣:“大年三十不睡觉,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边唱一边把芝麻秸踩踏得嘎巴嘎巴响。

三十晚上父母“守岁”不睡觉,孩童们到了夜深时就睡了,到了五更就被村里的鞭炮声叫起来,就到了“三星正南,家家拜年”的时候,孩童们便聚在一起拜年去了。童谣唱:“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初一、初二满街走”。因为大年初一、初二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出去拜年,这时候农村大街小巷都是人来人往的。

春节童谣,是当年生活的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灶王爷”、“守岁”等某些旧风俗已时过境迁,而今是守着电视看“春晚”。幸福生活文明新风产生了新童谣。如今过年包的水饺,肉馅大饺皮薄,童谣唱:“过年了,煮水饺,煮了一锅小元宝。小元宝,胖乎乎,个个都像小肥猪。”

童谣唱农村富裕生活:“新年到,穿新衣,戴手表。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手机短信拜年乐陶陶,大家一齐迎接新年到,新年到!”

老人能天天喝上牛奶了。童谣唱:“小妞妞,下楼来,帮妈妈,取牛奶。双手抱住牛奶瓶,就像抱着小乖乖。两个小乖乖,长得一样白。”

以前出村进城给亲戚拜年交通不方便,如今条条大路通北京,多路公交车把城乡连在一起。童谣唱:“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冬冬去。不让去,也得去,坐上大轿车飞着去。”

2010年底,北京西南郊区建成并开通了好几条轻轨和地铁新线路,房山区的轻轨铁路也建成通车了。过春节农民进城更方便了。新童谣唱到:“轻轨轻轨好好,火车天空跑跑,里面坐着淘淘。淘淘去看姥姥,姥姥房子高高,一直升入云霄。白云快把信捎,淘淘马上就到,去向姥姥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