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葬俗初探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境内,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包括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布朗、景颇、纳西、阿昌、崩龙、怒、独龙、普米、基诺等族的全部或部分。受历史、民族、宗教信仰、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及社会形态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丧葬习俗(以下简称葬俗)也繁杂多样、生动奇特。仅就安葬形式而言,就有船棺葬、石棺葬、悬棺葬、土坑葬、崖葬、岩洞葬、天葬、火葬、水葬、树葬等,其葬式之多,葬仪之繁,居全国之冠。葬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各民族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的文化特点。本文通过对云南部分少数民族葬俗的粗略考察,以说明其风俗习惯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独特性,从而加深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和社会现状的理解。云南各少数民族纷繁复杂的葬俗,不仅源于各地的文化环境,而且体现了各民族对灵魂意识认识和理解的不一致。自古以来,无论中外哪个民族,在他们的头脑里都存在着灵魂意识,认为人死后灵魂仍在,并会干预人事,降祸福于生者。早在远古时期,当人们梦见死者仍栩栩如生地在劳动生活、在养儿育女,甚至在做未竟的事情,便认为虽然肉体已经死亡,可灵魂仍可脱离肉体单独存在。考古发现,瓮棺葬的盆钵底部,常凿有小孔,据说这是为灵魂留的出入口。灵魂意识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亦无一例外地普遍存在着。如独龙族人认为,死者被埋葬后的第3天,灵魂要返回家中。佤族、景颇族人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肉体独处,夜有所梦,便是灵魂游历阳间的明证。阿昌族等更认为,人有3个灵魂,死后一个到阴间,一个到墓地,还有一个仍留在家中。他们觉得,如果在家设“家堂”祭祀祖先不周全,会惹其灵魂不悦,从而祸及家人健康和牲畜庄稼。基诺族竹楼屋脊两头装饰有茅草扎的耳环花,就是象征父母灵魂的,直到父母死后才取下来,谓之“送魂”。瑶族夫妻死亡后实行分棺合葬,还要在坟头上砌一道石门,以供他们的灵魂共同出入。宁蒗永宁纳西族人将盛骨灰的布袋放置墓地时,须抽去一端的绳线,使布袋敞开,供灵魂出入。还有人认为,人临死处于昏迷状态时,是魂不附体,此时灵魂外出是收回一生中所有的脚印。昏迷的时间越长,说明外出找到的脚印越多。可见,葬俗中的灵魂意识几乎无处木在。此外,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对诸如被树压死、野兽咬死、水淹死、刀枪打死等非正常性死亡者,都必须与正常性死亡者分开埋葬。孕妇死亡也在非正常性死亡者之列,下葬时都要被剖开腹部取出胎儿,分葬两处。传说如果不把胎儿从母体中取出分埋,胎儿会变成恶鬼害人。此外还有一种看法:久病而亡的孩子,父母为其受尽折磨,这是孩子向父母索债的缘故,因此婴孩的尸体往往被抛之山林荒野,以防不祥之魂祸害父母。他们相信,这样做以后生出来的孩子才会健康成长。这些葬俗长期流传,除宗教信仰原因外,主要还是受灵魂意识影响,认为非正常死亡者有魔鬼缠身,灵魂便带有邪恶的性质,邪恶的灵魂已经使死者生前不得好死,如不把非正常死亡者分开葬掉,那么死者的灵魂岂不要继续祸害他人?有时人们对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意思是把邪恶的灵魂烧死,以绝后患。受佛教的影响,僧侣死后一般都施行火葬。如火葬在傣族是最高级别的葬法,烈火熊熊,象征着光明,灵魂亦随之进入天堂。然而,烈焰也能致魔鬼于死地。对非正常死亡者也有实施水葬的,这同样出于驱赶邪恶灵魂的目的,意谓让邪恶的灵魂随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被冲洗得无影无踪,找不到归路,以保生者平安生活。其实,人们对灵魂的敬畏,除了惧怕非正常死亡者游魂会祸害人间外,还有祈求祖先神灵庇佑之功利性在。但总的说来,是以惧怕为主。为此,“烧灵”、“送魂”等仪式也就应运而生了。举行这些仪式是件非常庄严隆重的事情。有的人向灵魂告别时,送骨灰者手举火镰,摆出砍烧柴火的模样,低声向骨灰袋说:“你去拾柴,我去打水,晚上好做饭。”然后转身就跑,且路上绝不回头,否则据说死者的灵魂会跟着回家。有的人送葬回来,要在沿途撒下树叶,盖住脚印,以示遮住灵魂归路。纵观葬俗中的种种灵魂意识,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民族相当原始朴素的善恶现,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经济的不发达,他们的信仰往往与神鬼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丰衣足食、健康快乐生活的向往。无论如何,活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