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的婚丧嫁娶
满族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满族男女到结婚年龄时,平时比较注意打扮。婚前的姑娘喜欢用“吉纳衣尔哈”(满语,凤仙花)的液汁儿,调上白矾,染红指甲(说这样可以除瘟祛病,月月吉庆)。这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从中可以说明这个民族是向往吉庆的。
男女青年定亲时,男方请媒人带上一瓶酒。当第三次去时,才能知道女方是否愿意成亲。如果拒收酒,表明双方的亲事未成。所以,满族人有句俗语:“成不成,酒三瓶。”成亲后,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
定婚之后,姑娘在出嫁以前,针线活儿多起来,如绣枕头、绣烟荷包和钱褡裢一类的东西,作为结婚后使用。而烟荷包则是留给公婆使用的。
满族旧时的婚娶,利用花轿(后改花车)。结婚前三天要杀猪,准备待客。在男方迎娶新娘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姑娘由娘家哥哥、姑舅大娘、叔伯大娘、婶子等人送亲。而姑娘的父母、姑姑、舅舅不去送亲。娘家和婆家各同时出发,一送一迎。双方在中途相遇时,要进行“换车”即新娘由娘家送亲的车上,改坐在婆家迎亲的车上。这时,两家的车在中途辞别,各返回自己的家中。第二种形式,男方花轿(或花车)到女方家大门前时,女方家把大门关上。怎么办呢?男方就用满语作种种恳求之词,女方才将门打开,让迎娶的车将新娘接走。据了解,承德各县区满族人结婚,多用第二种形式,活动起来较方便,也较为经济。
男方把新娘娶进门后,先要“坐床”。当揭开帐子时,参加婚礼的人要合唱满文“喜歌”。喜歌的大意是:
从南方来了一对凤凰/飞翔着带来吉祥/凤凰恩恩爱爱白头到老/有苦同受有福同享……
由于年久,这首喜歌几乎失传,好些满族老人已经对全部喜歌回忆不起来了。
新娘子进婆家门第一天拜堂之后,要在炕上“坐帐”一天,也叫“坐福”。当天晚上,新房里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两个酒盅和两个酒壶。新郎新娘手挽手地围桌绕三圈儿后,便进行饮酒。炕上点燃一对儿红蜡烛,通宵不息。外屋有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叫作“拉空家”。也可以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二个小时左右,人们自散去。但结婚时,也不尽一样,例如北京旧时满族人结婚时,在婚礼之时,新郎要拈弓射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次(这可能是氏族社会抢婚时的遗风吧)。
结婚的第二天,新娘子由人领着去拜见邻里街坊的长辈人,行家礼,这叫作“分大小”。结婚三天后,新娘带上新郎回娘家。
满族人的家规很严。儿媳妇对公婆每天要做到“早请安”、“晚问好”。平时,新媳妇欲回娘家时,必须先到公婆面前请假。公婆准许儿媳在娘家住几天,就住几天。新媳妇临走前,要向公婆行叩拜礼。从娘家按时回来后,新媳妇要先到公婆面前请安、问好,然后才能回到自己房中。平日里,如有亲朋邀请公婆前往时,如公婆不能去时,由儿子先问二老:“可否由儿子、儿媳代替去呢?”经二老同意后,方可到亲朋家中。待儿子、儿媳回来后,先向二老“道安”,说道:“偏二老的饭了。”
满族人结婚二年之后,家庭礼节渐少。
满族人家办丧事,也是有独特习俗。例如,家中死了老年人,未出灵之前,在院内灵前摆放三张高桌:第一张桌子上放香炉。有人拿着三柱香站在桌旁。另有一名“礼赞官”喊一声“上香”时,死者的儿子便从拿香人手中接过香,向灵柩行个礼,再将香插进香炉中,三次毕;第二张桌子上放三杯酒。死者的儿子将此三杯酒泼洒在高桌底下,叩头毕;第三张桌子上,放有三张黄纸。死者的儿子将这三张黄纸点燃后,“礼赞官”高喊一声“举哀”后,孝儿哭三声死者,再行三拜九叩首,站起身,退步绕桌子一圈儿,这叫“辞灵”。
满族人死后的幡纸,不挂在门上,而是放在死者的棺木头上。死者出灵后,儿子、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衫”。儿子头戴用四方白布叠成的有棱有角的孝帽子。儿媳戴着用白布做成的葫芦形的“白塔头”。而其他死者的亲属,均为“灵出孝满”,即出灵后就不为死者戴孝了。但死者的家属在一百天之内,均不剃头。第一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时,可以贴红对联。满族人不准新媳妇给死者上坟。
满族人婚丧嫁娶的礼节,主要体现在一个“孝”字上。敬奉老人,是满族人明显的一种美德。
- 上一篇:瓦罕走廊的吉尔吉斯部落
- 下一篇:俄罗斯maslenitsa自由拳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