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畲族婚俗

畲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互相认识,并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作媒,表达各自的心迹。随着多次约会,相互了解,发展感情,互赠信物,私定终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有的畲区还由两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一人,前往说合。即使预先由父母提亲,媒人介绍,也得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方可成亲。

畲家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18岁忌出嫁,男性20岁忌娶亲,一般畲家男女结婚都避开这个年龄(广东畲族无此忌)。虽然畲家婚恋较自由,但还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仍然庄严审慎,经过问亲,搭定,报日,做表姐等程序。作表姐是闽东,浙南的风俗,即当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请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过与村里男性歌手的盘对训练,以便在新婚对歌时不出洋相。

古畲家婚俗"嫁女以刀斧资送"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嫁赀,稍充裕者予以田器,此外无他物"(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附畲民风俗》。),"其奁具则未为耒吕焉,而钅兹基焉"(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风土5附畲民》。)。"以犁,耙,蓑衣,刀,锄为嫁妆"(王韧:《建德县志》卷三,《风俗志》,民国八年(1919年)。)。除农具陪嫁外,还带已孕的壮母羊或带仔母羊以及农作物的良种等。闽东畲家古婚俗中男女方还有互赠布匹之俗。男家聘礼中定有一卷苎布,俗"一筒布",一般为12匹,1匹门幅1市尺,长1.2丈。女家嫁妆中有细苎布若干匹,还有苎布缝制的"三袋"1套,包括红苎布袋1付,"昼袋"2个,用于出工劳作时装盛饭的陶罐,"肚袋"2个,即肚兜,新娘红色,新郎蓝色。嫁妆都以红布铺盖,惟有一块黑布是留给公婆作裤。广东畲族陪嫁品中定有狗头芋数个,木炭数块,盐巴一撮。木炭表示火种,盐巴表示食品,意为可得温饱。狗头芋为祖宗留下珍品,夫家要悬于家屋正梁,次年春由新媳妇亲自下种,收获后分诸亲友,新媳妇生育男丁又须取狗头芋挂于祠堂梁上,下种时,分送亲友种植,共享繁衍之益。新娘出嫁的前夜,要在中堂摆起香案,备三牲福礼,恭请祖公神。由女家长辈搀扶行将出嫁的姑娘在香案前行祖公礼,祷告姑娘出嫁地址,并祈求神明保佑新娘上路平安。有的畲村降祖公礼待迎亲人马到后进行。新娘出嫁前都要以歌代言,哭诉与爹娘等亲人的惜别,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

《哭嫁歌》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恋》、《哭母舅》等。畲家古婚俗,迎亲"不事肩舆,新娘出阁与新郎同持一纟散,步行到乾宅,沿途唱歌取乐"。新娘走嫁时,都穿自己编织的草鞋,鞋帮用红头绳系着,鞋面串着石珠之类。新娘走嫁,一行8人,名曰"双喜"。如果这天同村有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先后要协商,一般让夫家远者先行。为了避免先行者带走"风水",后行者都要用1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其后,一般认为牛踏路为新路。因此,富裕人家的嫁妆中还有1头踏路牛。

闽东畲族在男女完婚的前两天,有"迎亲伯"风俗,即男方必须选择一位能歌善唱的机智的男子,全权代表夫家挑着礼物,来女家接亲。迎亲伯须懂礼节,能言善歌。一般对歌历时两夜。闽西山羊隔等畲村与"迎亲伯"相类似的角色称为"娶嫁公",他带上5至7人,其中1人能对歌,炒菜的,步行到女方家。这天女家故意在村外路上堆放杉刺枝条或荆刺条。"娶嫁公"把刺条等搬开,说明已带来歌手,把刺条等在路中竖起,说明不仅有歌手,而且要求女家起歌台,连夜对歌。浙西南畲家迎亲时,男方人马中有"对门亲家",为男方父母代理人,多为新郎的叔伯等长辈充当,"赤郎"多为歌手,"赤娘"为伴娘,"赤郎儿"若干人,为抬轿者或抬嫁妆者,又称"行郎"。他们由媒人带领,挑着礼物至女家,这时女家阿姨舅母们用杉刺枝拦于路上,以示夜里盘歌。"赤郎"肩挑礼品,右手将杉刺枝折下3小枝抛路上,再折1枝抛路下,以示夜里答歌。畲族迎亲中还有"借镬","求蚧","对盏","留箸","千金饭","踏米筛拜祖","分酸"等习俗。畲家古俗"走嫁"时新郎新娘同行,女父殿后,"至婿家,亲宾已先匿,庭无一人,新妇必先詈之曰:'汝家绝人种耶!'众始出应之曰:'正赖汝来接人种耳'"(《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5附畲民风俗》。)。今俗迎亲新郎不往女家,故仪式略有不同,并有地域差异。畲族拜堂仪式隆重,中堂照壁有大红双喜,横眉书"凤凰到此",左右书"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闽东畲家左右神堂所祀的地方神和祖公神的红纸要重写刷新。长几桌上要放香案,祖牌、祖图、斗灯等。几桌上的一对喜烛长夜点燃忌半途熄灭。"拜堂"礼仪时,新娘先进厨房灶前小坐再转回中堂行礼,有的畲村新娘先入洞房后再转厅堂;有的畲村是拜堂后新娘与新郎先进厨房,新娘向灶门添一次火,然后再回新房。拜堂时,闽东风俗先由"主婚郎"用秤钩钩去新娘的红盖头巾,新郎由伴郎引至厅堂,立于左侧,先向天地,继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手执花手绢遮掩脸部,不拜。

畲族的新人床铺帐眉上挂1串粽子,床铺上放着婴儿的轿车,车上放蓝色的花尿布。入新房时,由新郎手执一对红喜烛引路,新郎入洞房后,脱去衣冠出房招待宴席上的宾客。青年男女则前去"闹洞房"。

畲族家庭人口一般是3至5人,7人以上人口较少。畲族家庭类型多是由父母和子女二代组成。三代同堂户,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或者是兄弟分家后,父母和尚未娶亲的幼子同住的家庭。罕见四五代同堂者。在偏远的贫困山区,单身户占有相当的比例。畲族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地位有别,分工不同。丈夫为一家之长,妻子为"内当家"。待儿子长大成人后,继任家长。畲家视长子为"家督",他有支配财产与继承宗祀的优先权,畲谚云:"长子阿爷(父亲)职"。他是父亲农业生产的有力助手,又兼有协助父亲监督教养弟妹的责任。在不分家的多兄弟的家庭中,父亲年老,也可由长子任家长,但这种现象在畲村较为少见。畲族家长作风民主,不独断专行,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年富力强的当家人对其年迈体衰的父母的意见往往十分尊重。

畲家妇女与男子一样,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创造者。凡家庭的重大事宜,妇女有权过问,有时可直接参与决断,丈夫虐待妻子之事极少发生。当家的妇女,特别是大家庭中的老年妇女,家中巨细之事,她均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和决定权。有的畲村女子有继承家产的权利。女子留家招婿,兄弟姐妹平等分享家产。过房到叔伯家和其他人家的女子,享有继承权,任何人无权干涉。妇女失偶,她有权支配先夫的财产,并且还有招夫入赘的自主权,先夫家中的公婆叔伯无权干涉。浙西、浙南存在"娘家头"习俗,即女儿出嫁后,受夫家虐待,可回娘家报告。娘家便组织亲房叔伯、母舅等数十人到女婿家论理,直至女婿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重犯为止。去做"娘家头"的路费,包括轿资,都由女婿家负责,并且可任意宰杀女婿家的鸡、鸭、鹅、猪等烹食,他人不得干涉,故而,畲族很少发生虐待妇女的现象。畲家舅父权力很大,在畲族家庭中有特殊的地位。周应枚《畲民诗》云"一家珍重是生孩"(褚成允:《遂昌县志》卷十一,《风俗畲民附》;周应枚:《畲民诗》。)。古时,婴儿生而胎盘迟落,须得"圆盘",即将婴儿的脐带缠在木屐或凳脚上,让其自然脱落。断脐时,是男婴,就把毛笔筒劈成竹片为之;是女婴,就把吹火管劈成竹片为之。前者以求兴文兴业,后者以期理事旺家。这种畲村生育旧俗已渐废。婴儿落地后,以松树叶和香镜草(天南星科,石菖蒲)熬汤给产妇与婴儿洗浴。洗浴时,先给婴儿"开天门",即洗双目,后"点龙鼻",即洗鼻子,再"开龙嘴",即洗嘴巴。再从头部洗到胸部、四肢、臀部。并把胎盘贮于陶罐,埋在四季常青的大树下。畲家古俗以泉水洗婴,《长汀县志》载:"生子坠地,浴泉间不避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