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回族的饮水习惯

回族有很多生活习惯都是来源于伊斯兰教的规定,或是受到教法规定的影响。例如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保持水源清洁,取水用水的过程也要十分注重保洁。回族的这一用水习惯,来源于伊斯兰教对于礼拜前的洁净要求。教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分别规定了洁净的水与不洁净的水,是否能用于做“大净”、“小净”。这一宗教仪规,潜移默化为民族习惯。 在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宁夏银川市内有外地来的汉民与回民住在—个院落内,不了解回民的用水习惯,院中有一眼水井是共用水井,汉民不是有意识地不尊重回民的习惯,只是在使用时未注意水井保洁,邻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因有街道居民委员会的调解,而未闹成民族纠纷。由此,我们亦可明白增强民族知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做到彼此尊重的必要性了。1958年一批回民工人到敦煌去筑路。回民因为有讲卫生、爱清洁、注重水净好习惯,不怕麻烦地取运河水使用,不与汉族兄弟使用公井的水。一度河水干涸,回民被迫要用公井里的水,这时回民不辞辛苦,挖出井中泥沙,排淘井中脏水,收拾好井台周围的杂物污物,使污水不致回流井内,同时将井内污秽之物清除掉,经整顿的井水清洁,周围环境卫生美观,西湘乡全村几十户汉族朋友见到回民这种用水习惯后一致称赞。汉族干部到宁夏青铜峡县一回民村去蹲点调查,住在回民家中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既然要同劳动,家中劳动也得搭一把手。这位汉族干部想帮助房东去提水,回民房东很客气地就是不让这位房客拿吊桶到后院水井去提水,住了半个月,这位蹲点干部知道了回族的用水习惯,一再恳求,房东才同意他去提水。原来,回族家中的水井挖好后,在井底铺细沙再覆以石子以期过滤,井壁用石块磊砌。井口加盖木盖,不使灰尘污物落人。汲水的水桶不用时桶口朝下悬空垂挂房檐下面,在汲水前必须把手洗干净。在现代净水系统——自来水产生之前,回族对水井的保管使用措施堪称完善。注意水卫生,也就把好了“病从口人”第—关。同时,吊桶桶底也不许落地沾上脏土,以免沾了脏十污染全井。用小吊桶提出灌人大水桶的桶底不得坐在缸沿上,以免桶底沾污水落进水缸中,由此可见回民用水讲究卫生清洁。 一位汉族干部同一位回族水利干部到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坝头进行调查。时近中午,两人一起到坝头回民职工:食堂就餐。回族干部嘱咐汉民干部进去不必讲话,以免露“怯”。及至食堂,这位汉族同志很勤快,顺手拿起脸盆就从食堂水缸里舀水,以便洗手。这时回回老师傅喊起来了“使不得!使不得!”原来那位汉族于部把脸盆底放在缸沿上了,而被大声制止。青年人不懂用水习惯,也产生问题。一次河南开封东关一回回孩子到清真寺去沐浴,将汤瓶(一种侧把长嘴铁制或铜制的水壶)底放在烧水的铁锅锅沿了,一锅水全赡了,只有舀净另烧。赡(音zhan,同展)是汉字,汉民多不用此字,而回民(山东、北京、辽宁、山西等地的回民)习惯上还常用这个字。回民用水习惯的—个基本原则用过的水不能重复使用。囫囵混用更是不行的。因此,回民是习惯沐浴和冲手的。用具也不一样。中国回民沐浴用的桶有木制的,铁制的,安徽寿县等地有用陶罐的,均名为“吊罐”。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和没有自来水的地方,回民都是用“吊罐”,沐浴时吊罐就是底部中间有洞眼的水桶,洞眼用秫秕杆堵住。粗端朝上,细端朝下。粗端用刀破成几瓣往下拉越拉越紧,往上推,有了缝隙,水就顺流而下了。秫秕杆或松或紧,堵塞洞眼或放开洞眼,来调节淋下的水量。吊罐装上温水悬挂在单间浴室里,位置要高于头部,回民即可洗浴了。沐浴时也要白上而下地冲洗,不能洗了下身的水又撩上来洗上身。所以回民自称沐浴为“冲头”。冲即一冲而过,不能来回用水。回民是不到公共浴池或池塘里去洗澡的。在浴池里混洗,容易传染疾病。在池塘中洗浴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当然不如回民的沐浴习惯即沐浴讲究卫生了。 为了用过的水不用二:遍,回民洗手、洗脸、洗脚、“净下”多用“汤瓶尸。用时一冲而过,清洁卫生。回族家中都备“汤瓶”。在山东临清、济宁等地,卖火烧的回民摊贩,都准备一把“汤瓶”,不管是回汉顾客,只要来买火烧,摊主都要用“汤瓶”给顾客冲冲手。手洗干净了,吃东西即可减少疾病。1992年,我们到甘肃敦煌考察,在清真饭馆用餐时,服务员拿出“汤瓶”,让我们冲洗手,在古丝绸之路上,得知我们是朵斯提,而且是北京的朵斯提,对我们格外亲切热情。君不见,回民清真摊点卖食品,都挂有“汤瓶牌”,—拈有“西域回回”字样。一方面,这是清真食品标志,另—方面体现回回的卫生习惯,讲求水净。古兰经明确规定“要珍惜水、节约水、保持水的清洁”,并且要宣传保持用水清洁,防止污染,回族注意水净,是和伊斯主文化传人中国分不开的。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伊斯兰教教法的影响,形成了喜沐浴的良好习惯。回民中称为“大净”、“小净”。伊斯兰教规定,在夫妇房事、妇女月经、产期血净后,必须冲洗周身,渭之“大净”(阿拉伯语称为“务斯里”)。洗过大净以后,没有出现[上述情况,如超过七天,就需重新大净。特别是出远门旅行之前、参加婚礼、主麻日,过占尔邦节、开斋节等重要活动之前,必须洗大净,同时还规定穆斯林在呕吐、流血,或在睡眠之后作礼拜时,需洗手、洗脸、洗肘、漱门、呛鼻,川湿于抹头、抹身,冲洗双脚等,如入厕,还须清洗两便处,渭之“小净”,又称“阿卜代斯”(波斯语)。回族洗大小净有三个规定,就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水顺流而下,用过的水不用二道,以免洗净的地方溅上用过的脏水,沐浴的益处在于:它是—种很好的调节精神的方法,可以降压、镇咳,消除人们紧张劳动、工作之后的疲劳,振奋精神,使身体干净、清洁。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协调排除废物,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在回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常洗大小净,百病难滋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活一百一,也活九十九。”回族人有—个习惯就是右手管吃饭,左手管如厕。虽然回族已不像阿拉伯人那样吃手抓饭、吃手抓羊肉,也用筷子夹着吃。但左右手分工,回回—直延续至今。 回族注重婴幼儿的身体卫生保健。回族男孩六岁左右要举行割礼,亦称“作损”,(即作“逊奈”,“逊奈”指圣行,就是圣人穆罕默德的行为)即割男孩阴茎的包皮。请阿訇来割包皮。过去没有麻醉药时,就用冷水冲洗多遍,使其麻木。回族群众对割礼非常讲究、重视。有条件的要炸油香、宰羊,请阿訇过“乜贴”。并邀请左邻右舍的回族乡亲来祝贺。割礼的好处在于保证性器官正常发育,便于洗涤污垢,防止儿童遗尿症,预防包皮炎、包皮结石、阴茎癌等症,对儿童身体健康十分有益。今天婴儿包皮过长,有些地方已到医院割治。 此外,回族对婴儿疾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按传统,回族妇女生小孩,婴儿落草时,要用蒸过的干净棉花团或新棉布蘸温水轻轻擦洗婴儿全身三遍,然后清洗口中、鼻腔内不洁之物,以防被吸人或咽人体内引发病变。四川等地在用剪刀给婴儿断脐后,置少许麝香于切门贮再用洁净新布包裹,以防感染断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