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哈达文化的内涵及其它

哈达,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

根据有些学者分析,哈达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伟人。他于1244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他于1265年第一次返藏时,向菩萨、佛像和僧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据笔者所知,史书中关于哈达的正式记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据传,当时八思巴在为大昭寺的菩萨塑象敬献哈达之时,壁画中的一尊度母也向八思巴讨要了一条哈达。这位度母在藏语中被称"卓玛塔尔联玛"。看来哈达同这位度母很有些历史缘份,如有兴趣,至今仍可到拉萨大昭寺去拜谒这位度母。

按照藏文字母的写法,应为卡达,而不应为哈达。对这约定俗成的写法,我们姑且不去探究。那么,哈达这一名词到底是藏语,还是蒙语呢?笔者认为现在还不太好断言,但是根据藏语语音和组词特点,不太象藏语,反而却有点象"哈达卡"这一蒙语在藏语中的变音。如果是这样,那么哈达卡、卡达和哈达的渊源关系也就昭然若揭了。不过蒙族的哈达卡是蓝色和黄色的,而藏族的哈达则是洁白的"塔尔"才是地道的藏语,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哈达这一名称,早已约定俗成,现在无需浓墨赘述,考证是何族语言了。

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之所以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因哈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自古以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善意。因而哈达便早已成藏民族这一深刻文化心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或许人们在"白人黑帽"这一典故中能够进一步领悟到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据中籍记载,当年八思巴任帝师忙国事,西藏的政教由萨迦本钦(直译大官,实为藏王)统领。八思巴的大侍从为了同当时萨迦本钦•贡嘎桑布(第二任本钦)争权夺利,常以谗言挑拨离间八思巴和贡嘎桑布的关系。1276年八思巴第二次返藏后不久,大侍从甚至假借八思巴的名义,向忽必烈告状数落贡嘎桑布的罪行。为此皇帝很快就派出了大将军桑戈为统帅的讨伐大军进藏查办。当讨伐大军近逼卫藏之时,大侍从唯恐败露自己的阴谋,给八思巴食物中下毒灭口,不久他自己也畏罪服毒身亡。据传,当贡嘎桑布被桑戈正法时,他身穿白衣,头戴黑帽,砍下头后流出来的尽是白血。当忽必烈听到这一情况时,才知道是一起冤案,但为时已晚。从此,冤枉好人便称之为给白人扣黑帽。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崇尚颜色,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因民族的不同而各异。那么,藏民族为什么崇尚白色呢?有人认为这是因地处雪域所致,或把它归结为羊毛功用的效应。这点我认为可以继续考证、商榷。但目前根据不很充分,因为雪只是在青藏高原多一些,但并不是唯独这里才有;而羊毛更是遍及全球。牦牛最具这个高原的特征,而且与藏族人民生活最密切。但是它的毛色却并没有成为具有崇尚象征意义的颜色。当然,日、月、火、光更不可能是产生藏族尚白文化心态的根因,因为世界各民族的幼年都曾共享日、月、火、光的恩泽。我认为这些自然和生活环境对文化心态的形成无疑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只是外因,是一种条件,但不是根因,不是决定因素。确切地说,藏族先民对纯净皎洁无暇的本能崇奉,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逐渐形成了尚白文化心态。所谓社会环境或社会条件,还得多费一点笔墨。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存在的尚白传统,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影响了藏族文化思想,强化了藏民族尚白文化心态的理念,同时如上所述,蒙族?quot;哈达卡"和汉族地区发达的丝织业又给这一文化心态进一步提供了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的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一种反映。

哈达大体上有三种:特等内库哈达、头等阿喜哈达和二等素喜哈达。阿喜和素喜哈达又各分上中下三等。有人把阿喜哈达的仿制品阿扎哈达单独作为一种,也有人把素喜哈达中的下等品素朗哈达(素达)单独作为一种。所谓内库哈达就是从皇家内库拿出来的特等哈达。这种哈达又宽又长,而且质地优良。这种哈达边沿织纹为长城图案,面上织纹为八大祥徽和祝福词,哈达尼玛德勒即"化日呈祥"隐花哈达便是一种。过去,市面上是买不到内库哈达的。与内库哈达相对应的是外库哈达,但是后来把外库哈达称作素喜哈达。

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首先,官场使用哈达的规矩较为严格,一般不使用内库哈达,只有噶伦和秘书长们向达赖喇嘛贺新年时敬献的才是内库哈达。他们平时向达赖喇嘛敬献的也都是阿喜哈达。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用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将右手一头先端呈于方桌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敬献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区别。

使用哈达的场合相当多。红白喜事、迎来送往、求决致谢等等哈达都能派上用场。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折迭方式也不同,一般讲有访问式折迭法和敬献式折迭法。

当今,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哈达的使用比过去更广泛、更普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滥用现象,加之不讲什么规矩规格和致献方式,致使一个好端端的社交礼仪形式,搞得着实有些庸俗化。

诚然,过去在使用哈达的规矩和方式之中固然存在封建等级的文化观念,但应切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特别是作为人们社会交往中的礼节,正是以一定的规矩和形式为主要标志的。因此,我认为过去使用哈达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繁文缛节是不足取的,但是一定的规矩和必要的形式还是必要的。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