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汶川羌民族的历史与民俗风情

腰上的云纹与羊头图案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岷江两岸。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和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是全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川西北地区革命根据地,“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城之西南部。县治所在地威州处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堡子关雄踞两江之间,“四面环山,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一城夹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勾画。这里不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内地通往九寨沟、黄龙寺、米亚罗红叶温泉及大草原观光旅游的必经之道,研究三国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以明代古城墙、威州石刻群、布瓦黄泥群碉、姜维城古文化遗址、红军桥为主的古迹交相辉映,折射出汶川历史文化的光芒,2000年4月县城威州被省人民政府审批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城西北距州政府马尔康246公里,南离省会成都仅146公里,素有“西路命脉”和“阿坝州门户”之称。

汶川古为冉駹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漫长历史,古羌人在汶川留下的足迹,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阿坝州内唯一的一件出土于汶川的西周青铜制品(铜垒)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民国17年、27年、30年先后三次在汶川姜维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片、石器等极有研究人类历史价值的文物。经考古鉴定,这些陶片和石器与(公元前8000—6000)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极为相似,但历史却比它们更久远,这些历史物证充分说明,古汶川曾经是羌汉文化的交汇点,是羌汉异质同貌边缘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也是后来羌汉人民在汶川地区创造出羌汉和谐共存的人类文化现象秘密之所在。2000年6月14日,中国博物馆馆长、全国考古协会副会长喻伟超先生来汶川登上姜维城考察时有感而题:“岷江上游风光险,氐羌文化连五千”。进一步证明了古羌人繁衍生息至今和创造的光辉灿烂历史。

汶川县的羌族主要分布居住在威、绵干旱河谷的高半山一带,现有人口297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其悠久的传统民族风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匠心独云的羌寨与碉楼建筑

羌寨多建于高半山上,由几户到一二百户聚寨而居。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楼。羌寨碉楼有古老的历史,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的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的所谓“邛笼”即今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山寨选址考究,几乎都在高半山地势险要地带,向阳背风,地基坚固,不受山洪危害,砍柴取水方便,离耕地近的地方集中建房。每一座房屋院落都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平地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变化的特点,沿着等高线布局,分台筑室,成长条形排列。房与房、户与户紧密相连,纵横交错的巷道作为全寨的交通之用和与各家各户的大门紧密相连。巷道一般很狭窄,有的1—2米宽,有的只能容二人擦身而过。整个羌寨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较大的羌寨,包括碉楼建筑,犹如一处结构严谨、构造复杂的古城堡。

房屋建筑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羌锋、羊龙山寨,以块石、片石加黄泥砌成。萝卜寨、布瓦山寨以黄泥夯筑或二者兼用构成。

住房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平顶房,整体成梯形,后墙和房屋上部高于前半部。下层圈养牲畜,通院门,中层住人,顶层作堆放谷物等用,上层房背小楼顶供白石神。居住安排方式是人在牲畜之上,神在人之上的习俗信仰。

羌寨供水可以流遍全寨,有向每家供水的水道。进水口建在寨子最高处,引渠水或泉水,水口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般利用水的天然冲力自然分水。水道一般在巷道旁修,渠道下用石板盖起水渠盘绕流过全寨。渠上不少地方开有天窗,为各家取水、洗涤之处,羌锋、桃坪羌寨最为典型。这种取水方式构思巧妙科学,研究水利的专家慨叹为羌族水文化。

1、西羌第一村

位于绵虒镇南2公里,岷江西岸,簇头沟旁。簇头沟在此汇入岷江,二者之间山嘴形若箭头。羌锋寨在此依山而建,故原名簇头,海拔1320米。羌锋是汶川县境内建在岷江边的罕见的羌寨。也是成阿公路上南来进入羌族居住区所遇到的第一座羌寨,故称西羌第一村。羌锋具有典型的羌族民居和碉楼,民俗风情浓郁,精美的羌族民间刺绣工艺远近闻名,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一羌绣之乡”。海内外已有多家电视台来此拍摄作专题节目。

有60多户人家聚居,垒石筑室,白石神供奉于门上或屋顶,房屋与院落相互勾连,窄窄的小巷依山嘴形势曲曲折折。整个村寨前低后高,上下四五十米长,前后各有森森古柏一株,当地羌民称其为公母树,言二者根部相连,寨中一座明代修筑的石砌羌碉,高11层、约30米,突兀挺拔,历经风雨考验而巍然屹立。寨后最高处有水池一座,从远处引来溪水,然后依地势流到各家各户。

羌锋环境优美,簇头河沿岸有带状柳树林和一片核桃树,靠岷江的河坝上是大片的苹果园,间有花椒、樱桃,整个寨子绿树掩映,清水长流。春日花开缤纷,秋日佳果飘香,谷物金黄。这里的羌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许多中老年人依然是一身羌式穿着。不少姑娘小伙也还穿着云云鞋。这里的羌绣色彩鲜艳,构思巧妙,做工精细,品种丰富,羌族锅庄热情奔放。还有羌族祭山会,春节的烧天烛等,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黄龙集团已开始进入开发阶段。

2、雁门萝卜寨

萝卜寨位于汶川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高半山台梁上,为汶川最古老最大的羌寨。距县城13公里,海拔1970米,高出岷江河床600米。萝卜寨为冰水堆积阶坡,地形平缓,台地纵横各约700—1000米不等。全为黄土堆积,并已开垦耕种,无树木。故其环境给人以干旱黄土高原之印象。

全寨有200余户1000多人居民。住房均为黄土夯筑而成,高二至三层。户户相连,层层叠叠,井然有序。有北东南西向主巷和众多支巷。巷宽处约7尺,窄处仅容二。人擦身而过,曲折通幽,环环相扣,整个寨子宛如一座有无数街巷的微缩小城,是黄泥羌寨的大型群体。据专家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其悠久的历史和独道的寨子格局,被人们称之为“古羌王遗都,云朵上的街市”。其雄浑粗犷的羊皮鼓点、悠扬的山歌、热情的锅庄、古老秀美的刺绣独具特色。素有川西北地最大的羌寨之誉,县上已列为重点开发工程,全长9.9公里的柏油路已修通,羌寨民居及特有的民风民俗将会源源不断地欢迎翘首已盼的国内外专家和游客。

3、独特的黄泥羌碉

位于岷江西岸,杂谷脑河北高半山山坡台地上。海拔2100米左右,高出河谷750余米,有乡村公路通达村内。该地为大片黄土堆积,“布瓦”即黄泥土峰之意。故布瓦寨建房就地取材,房屋皆为黄土筑成。寨内东西200米,南北120米,寨中有7座明代黄土碉楼。碉楼为四方形,底部边长4.5米,墙厚0.74米,高18—23米不等。顶部木结构斗拱式建筑。底部有门,门高2.1米,宽1.6米。这7座碉楼挺立于高高的山梁之上,挺拔壮观,数公里外清晰可见。

布瓦寨有人户105户,在土碉周围大片黄土房围绕,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型黄土建筑群体,是黄土羌寨典型代表。已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仅存二处的黄泥碉建筑之一,因独居特色和数量之多,吸引了不少建筑专家前来考察。

二、古老的习俗

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今天汶川的土地上都较好地保留下来。欣赏那古老的民俗风情就如吮吸回味绵长的美酒。中外专家、学者都盛赞汶川的民俗风情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产。

服饰

建国前,羌族衣着以“麻布衫”和“毪衫”为普遍。用自产的大麻(俗称火麻)剥皮纺成线,再织成布,用木灰加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纺成细线,织成毪布缝制而成。此外,还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猎的岩羊、盘羊、山驴等皮缝制而成,短而无袖,套在麻布衫上,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服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独具民族特色的云云鞋、绣花鞋、尖尖鞋、绣花圈腰以及传统皮褂等至今仍常见。

婚姻

羌族婚俗礼节比较繁琐,各羌区婚俗都大同小异。婚姻程序有以下十一项。1、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注:媒人)带上两瓶酒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否则退礼婉谢。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此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2、订婚酒按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由“释比”(注: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响坛酒”。3、婚期酒,男家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4、报期酒: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说明男家婚礼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5、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邻里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吃“搭棚子酒”。6、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此日吃花夜酒的亲朋邻里和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物,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7、发亲: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新娘与母、姑、嫂、友哭成一团。8、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纳察堂”(白石神前拜天神、羌祖)、拜“五谷堂”(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外,多与汉俗大同小异。9、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男女家都要在各家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红”、谢“唢呐”。11、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基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丧葬

羌人的火葬习俗是源远流长的。古籍载“羌人死,燔而扬其灰”,“人死无椁棺,贵贱皆焚一所”,“死则焚尸”。对火葬习俗有多种传说,一说为羌祖燃比娃是一毛人,与天神之女木吉珠相爱,天神怒,罚其烧火,想烧死他,燃比娃经天火烧后去毛变俊;一说为羌祖上天偷火种几次被捉。后用白石藏火下凡;一说。人死后火焚会烧掉生前罪孽,尽快投生等。

节日

羌历年是羌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均举行庆典,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过到十月初十。十月初一这天,县内各羌寨都要还愿敬神,“释比”在八月起就忌觜(忌吃葱、蒜类)为祭祀作准备,祭祀则以羊、猪、鸡为主,告请神灵来领会。全寨人都要在这天到山神处祭祀,祈求来年五谷奉登,人丁兴旺,六畜满圈。全寨人还要在“释比”率领下,敬寨盘业主。祭祀完毕后,共喝咂酒、吃肉、跳锅庄。节日期间,羌人还要相互迎请,送礼走亲戚。

羌族多神信仰

古时羌民生产力低下,科技知识贫乏,无法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而产生“多神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动植物山、石、水、土、日、月、星、辰、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都是有“灵”的,没有“灵”的东西就不能来到这个世界。羌人迁徙到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常遇到气候多变:旱、涝、雹、洪、风;地质多变:崩、塌、垮、陷裂;其它诸害:病、疫、瘟、虫;加之猛兽禽危害,认为“神”才能管理、控驭这些灾害,人们只有“敬神”才能消灾灭祸。羌区宗教虽受佛、道、喇嘛教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原始“图腾”的内核,停留在多神崇拜的阶段,把与人密切相关的物都尊崇为神。各种神各管各的执事,因受地域环境影响,各地神的名称、祭拜不同。一致的是均崇敬天神“木比塔”,诸神均由“白石神”为代表。

羌人崇拜的神有①自然神有:天神、太阳神、月亮神、星星神(俗称“星宿”)、山神(每座山都有神名)、水神(有井、溪河、江)、火神(电闪、磷火)、龙神(雨、雪)、雷神、田神、土地神(有家神、青苗、长生等)、道路神、石神(白石、峻岩)等等。②动植物神有:六畜神(马、牛、羊、鸡、犬、猪)、树神、五谷神等。③部落地域神:地盘业祖神、寨神。④家神、祖先神、男女祖先神、男女保护神、房神、圈神、门神、灶神、角角神、仓神、火塘神、媳妇神等。⑤劳动工艺之神:石匠神、铁匠神、木匠神、巧神(智慧神)等。还有观音、如来、老君、玉皇、关圣、川主、地母、娘娘、平正王、乩仙、罗汉等。羌人自己尊崇的神都有出自和神话传说,是与所从事的各种生产和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联的,认为这些神能支配民族兴衰、人畜安全、五谷丰收。

羌族祭山会

“祭山会”又名“山王会”、“山神会”、“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还原会”,是羌族保留至今的传统祭会。是祈祷天、地、人间诸神,保佑羌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百事顺遂的大典。绵虒、龙溪、雁门等地因各农事季节不同,祭祀日期同,但多在春、秋二季。龙溪、绵虒在农历八月初举行,雁门在四月举行。祭会大多以一村一寨为单位,举行前,过去一般都由会首轮流担任筹备,会首要约请几位得力助手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