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
服饰
基诺族的衣料是妇女们亲手织的“砍刀布”,她们织布用腰机,织布的人席地而坐,经线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上,用双手操纵着左右来回穿行,梭来回穿行一次后就用砍刀式的木板推紧,“砍刀布”就是由此得名的。
基诺族的男子爱穿无领对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条纹。小褂背上缝着一块约有六寸见方的黑布,上面用彩色绣着一朵圆形图案的花,周围有放射状线条,似太阳光芒四射。有的还在圆形图案旁加绣兽形图案或花纹。基诺族称这块绣花黑布为“波罗阿波”,汉语意为太阳花或月亮花。男子下身着白兰色裤子,裤腰两侧各开约十五公分长的口子,并缝上一块四方形的黑布,青年男子包黑色包头,包头布的末端插着一朵用彩色丝线穿着红豆子、绿壳虫翅膀做成的花朵,这是他的恋人送给的珍贵的信物和装饰品。
补远区的基诺族男子留长发,编成一股长辫,有的长辫垂到腰部,缠黑布包头,过去补远寨基诺族的服装与基诺山区的大致相同,现在则多穿汉式服装。
基诺族妇女身材苗条,服装剪裁得体,颜色协调,使人显得既庄重又活泼。她们上身穿穿着蓝、黄、红、黑色无领对襟短开衫,开衫下部用红、黄、绿、蓝、黑、白布条拼成横条花纹或绣少许图案花纹,两袖臂部、肘部及袖口都是对称的各色条状花纹;开衫里面穿一件鸡心形胸兜,有的上面装饰着条纹花或绣花图案,有的饰满各种颜色的珠珠或各种形状的银饰品,胸兜闪闪发光,更使人容光焕发。下身系镶红黑边的开合短裙,近几年也有仅穿长裙的,裹绑腿赤足。
基诺族的服饰与一段爱情有关,他们不仅钟情,而且爱美。无论男女都要在耳垂上穿孔,戴耳环,耳环多为空心的软木塞或竹管,年轻人长到十五、六岁时,当他们耳朵孔里插上芳香美丽的鲜花时,就标志着可以谈情说爱了。而且人们认为耳孔越大,插的花的越多,就表明这个人能干、勤劳,就越得到人们的爱戴。
基诺族还喜欢染牙,这也是一种美,染牙大体有两种方法:一是槟榔和石灰放在嘴里嚼食,时间久了牙齿逐渐变黑,且经久不褪色,这种方法染的牙还能保护牙齿不被虫蛀。另一种方法是把燃烧的花梨木闷在竹筒里,用熏出的黑汁涂在牙齿上,这种方法是年青姑娘们谈情说爱或结婚打扮时喜用的办法。
受傣族影响,基诺族也有文身的习俗,一般是家庭富裕的人或有文身爱好的人才文。由傣族有经验者来黥刺。女的在小腿上黥刺,花纹与衣服上的边饰图案相仿;男的多黥在手腕、手臂上,花纹有动物、花草、星辰、日用器物等。
居所——竹楼
基诺族喜欢在深山密林、山势平缓的小山之巅建房,数十户为一寨,远远望去,浓荫深处,幢幢竹楼依山而卧,炊烟袅袅,清幽静谧,给人一种神奇迷离,古朴原始之感。
基诺族房屋是用竹木和茅草修建的“干栏”式竹楼。竹楼用木架支撑,用粗木做梁、柱,连榫为架,不用金属连接。楼板和四壁用竹片排列铺成,楼顶覆盖茅草,覆盖前将茅草编成草排,无数草排互相迭后放置在屋顶,可以防雨隔热。竹楼上层住人,下层不设四壁,用于堆放工具、什物和家畜栖息。竹楼上有前后两个晒台,前晒台连着楼梯口,后晒台是晒衣、纺织之处。妇女生孩子时要搬到晒台上,产后洁净始搬进客厅内火塘边坐月子。
楼上用篾笆隔开,里屋按人口多少隔成数间卧室,外屋为“客厅”,兼厨房、饭屋。“客厅”中间有一米见方的火塘,三块锅桩石作三足鼎立状,火塘上面悬挂着竹编吊笼,放置食品。火塘和锅桩是家中的神圣之物,家人劳动归来或来客都围火塘而坐,饮茶、谈天、商谈家务事、安排生产都在这熊熊火光处进行。
上述的竹楼的结构是一个父系家庭成员的住所,约五、六人至十余人不等。据说本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军队进山大肆烧杀破坏前,巴亚等许多村寨都存在着有五、六十人的父系大家庭,几代人在一个男性家长领导下,集体劳动吃大锅饭。
但是,亚诺寨的长形竹楼(亦称大房子)则与上述竹楼有所不同。楼内共居住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竹楼距地面一米左右,一般宽约十余米,长约二十七、八米。有前后两道大门,进前门右边的第一间是大房子家长的住室,两旁是各小家庭住室。房中央的过道上是一尺左右高、石砌边的长方形土台,台上是数个火塘,第一个火塘是象征家长制家庭公社的总火塘,往后依次排列着各个小家庭的火塘。火塘两侧是与各个火塘相对应的各个小家庭的住室,有几个小家庭就有几个火塘。大房子内还设有客房,客房用于招待各个小火塘的亲友,主人在客房内招待客人吃饭。各火塘祭鬼用的鸡在楼梯边晒台上杀,祭鬼的鸡都要送给大房子家长几块肉和一些汤。
这种大房子内虽也有一个男性家长,但各个小家庭已有自己的家庭经济,以小家庭为单位独立消费。
基诺山流传着基诺族的竹楼是照着孔明的帽子的式样建成的传说。这其实是一种误传。竹楼屋脊两头装饰着茅草扎的耳环花,一般群众的竹楼共饰六朵,即每边屋脊顶端一朵,两个斜边各一朵,村寨“七老家”(即卓生、卓巴、生努、巴努、扣普楼、乃厄、达在)则饰十朵,即每边屋脊顶端一朵,两边斜边各两朵。装饰着耳环花的竹楼不仅可以使人识明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且使人联想翩跹。如果你从稍远的地方注视着竹楼侧面,那饰着花朵的三角形竹笆山墙,恰似一个头戴三角形帽子的基诺族妇女像,耳孔里插着芳香的鲜花,端庄静穆地凝视着远方。
据说竹楼上的这种饰物象征父母的灵魂。父母死时必须将它取下来,以表示父母逝世,待有了新家长,盖了新房后方能再装饰上。
成年礼
树顶上残留着夕阳的最后一抹阳光,东边天上已经隐约现出弯弯月牙,在田地里做活的人们收工回家了,他们在山间的小路上习惯的行走着,悠扬的歌声在远处飘荡。有两个小伙子,身上穿着绣有月亮花的新衣,挂着绣有几何图案的筒帕,匆忙地超过路上的行人,耳孔里的鲜花散发着芳香。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停住脚步,他仔细听着歌声,羡慕的目光注视着这几上个青年。忽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从四面树林中窜出七、八个小伙子,捕捉这个十五、六岁的青年,青年惊恐不已,额头渗出冷汗,小伙子们把青年劫持走了。
原来这是基诺族有些村寨为青年人举行“成年”的第一步。基诺族认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岁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担和享受公社成员的义务和权利,晚上不得随便出门,禁止谈恋爱,下地劳动只能算半劳力。只有到了十五、六岁,举行了成年礼以后,他们才取得村庄正式成员的资格,才可以谈恋爱。成年礼一般是在本寨上新房仪式中举行。有些村寨对要举行成年礼的男青年进行奇袭式的捕捉。上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的组织安排一些男青年先埋伏在收工的途中或房前屋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然后把他挟持到上新房家的竹楼上,与大家一起吃喝,贺新房的人要给他敬酒,上新房的主人要送给他用芭蕉叶包成四方形的三块牛肉。他收下这份肉,表示乐意参加“绕考”(基诺语)。突袭的目的是使他在被抓的刹那间产生恐惧,增加接受“成年礼”的神秘感,使受礼仪式在一生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参加"绕考"组织的第二天,父母要送他全套的农具,铜制的装槟榔的盒子,装石灰的盒子还有背上绣有月亮花纹的新衣裤,绣着几何图案的筒帕、包头巾、包脚布等物。
在上新房的仪式上,长老们带领大家歌唱史诗,歌唱传统的社会生活的习惯法规、生产过程和古老的生活,还对接受成年礼者进行民族的传统教育。
女青年举行“成年礼”一般不经过突然捕捉的仪式,只要由女青年组织(基诺语称“米考”)的认可就行,但父母同样要赠与农具和衣服。这时女孩子的服装颜色更加鲜艳,有的围裙是两层,发式也改成一条独辫。
参加“成年礼”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他们便成为村庄的一名正式成员,要承担起社会的各种义务。他们要参加青年男女相互结交的社会组织,即“统考”和“米考”。男青年要巡逻放哨,维护村舍法规和寨子治安,调解纠纷,对违法的人进行教育和惩罚,同时他们可以享受村舍成员的一切权利,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
民间歌舞
俗话说,基诺人一生下来就有歌,近代基诺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十七调。其中有祭祀类的白腊泡调及莫丕调,旋律悠缓,肃穆庄重;有表达思念之情的哭调,旋律起伏迭宕,节奏自由,伴有哭腔,悲切感人;有表达生活情趣的玩耍调,旋律活跃、节奏畅快,以此表达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情感。人们传授知识经常以唱民歌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关于生产知识的有狩猎歌、猎获小调、播种歌、采集歌、时节歌等,传授生活知识的有情歌、婚礼歌等。讲述社会规范的有礼俗歌,还有用于批评讽刺、维护道德伦理、表达社会舆论的民歌。人们不仅在欢乐的时候唱民歌,发生矛盾纠纷的时候也唱民歌,以语言婉转、措辞得体的方式表达不满、化解矛盾,争而不怒,在人际关系中常常避免了争吵翻脸,在村寨关系中有时也能化干戈为玉帛。
每年春耕备耕之前,村寨长老通过观察物候的办法,测算出过“特懋克”节的日子,这是基诺人最欢乐的年节。村村寨寨杀牛庆贺,众人分享。傍晚,在举行歌舞盛会的地点已放置好大木鼓,木鼓后面竹篾上画有始祖乘木鼓从洪水中逃生的故事。举行敬鼓仪式以后,老年人首先致辞,内容是“从大鼓里请出值钱的东西和能吃的东西来”。接着,老年人在悠扬的鼓声中唱起《过年调》“特莫阿咪”,并翩翩起舞,舞步庄重缓慢,动作潇洒自如。鼓槌依次递到年轻人手中,鼓声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小伙子们昂首挺胸,跳起《大鼓舞》“厄热国”,身体有节奏地颤动,双脚交替踮落、双臂上下划动;姑娘们击鼓伴奏。年轻人唱的歌词大意是:“阿爹阿嫫们来观看,比一比谁跳得美?情人们、爱人们来观赏,大家优美尽情地跳吧!旧的不弃新的不来,厄扯扯国国”。人们用真嗓演唱,各人想唱多高就唱多高,不同的音调融会成悦耳的和声。有些人则以吼叫声、欢笑声表达内心的激情。这些声音与舞蹈者激昂的跺脚声、铓锣声、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十分热烈的气氛。每个人置身在这歌舞的海洋中,都为这种轻松欢乐的气氛陶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集体情感的融洽。每年“特懋克”节过后,村民们在长老的率领下以通过调整的良好心态投入春耕大忙之中,从而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技术条件下获取较好收益。
- 上一篇:裕固族
- 下一篇:中国白裤瑶部落民俗文化醉倒海内外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