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接近普通话的客家话

客家话又称梅县话,个别地方称为厓话、麻介话,等等。在广东省内,客家话使用人数在广州话、潮州话之下,居第三位,但覆盖面积仅次于广州话。它在广东省主要流行于东部、北部,10多个县、市,以及西部和沿海县市部分居民中;其他省(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侨中,也有人使用客家话。

客家话一说在宋朝、一说在明清时期定型。有人提出,客家从东晋由中原南迁时,曾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居留,故曾受当地语言影响,客家话比较接近江西的赣方言,也有人认为比较接近两湖方言。又因早期客家和畲族共同聚居,所以彼此间语言有很多共同之处。清朝客家学者黄遵宪认为:“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所谓“犹存古音”,清朝学者陈澧说:“客音多合周德清《中原音韵》”。周德清是元朝江西高安人,音韵学家,于泰定元年(1324年)撰《中原音韵》,后来北曲作者、演员唱曲,正音咬字,多以此书为依据。

客家话的特点是:保留一些古语和中州音韵,如,“黑”称为“乌”,“中午”称为“昼”。除了本方言特有的词语外,还借用其他方言和外来语。在语音方面:客家话有声母19个,一说是17个;韵母74个;声调6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在语汇方面:客家话的用语,单音词比较多,如,“浇灌”称为“沃”,“木柴”称为“樵”。本方言特有的语汇较多,如,称雄性动物为“嫲”,称儿子为“赖”,称麻雀为“瓦弄必”,等等。在语法方面:客家话和普通话有差异,和广州话、潮州话也不一样。如,“我比他胖”说成“厓比佢过肥”,“妹妹吃着饭”说成“阿妹食唐逮饭”。

客家人强调:“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但在实际上,客家人的住地比较分散,因而各地的客家话仍有不少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