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南华禅寺:禅音从此处响起

 南华禅寺藏经阁。资料图片

 “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南华禅寺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的曹溪之畔,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佛家中地位甚高。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印度高僧智乐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感觉清香甘甜,四顾群山,峰峦奇秀,遂建议当朝皇室在此建寺。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名“宝林寺”。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六祖慧能从广州法性寺(现光孝寺)来到曹溪,住持宝林寺,栖身说法37载,发展禅宗南派,得法弟子40多人,“一花五叶”,最终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五大宗派,传播各地,南华禅寺遂成“南宗禅法”的发祥地。

唐神龙年间,宝林寺被中宗皇帝武则天分别改敕为中兴寺和法泉寺。宋初毁于兵火。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重修后,宋太祖赵匡胤亲笔赐名“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

一步一景清净地

南华禅寺面向曹溪,背靠象岭,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山门曹溪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重檐歇山顶式,宽22.4米,高12.5米,浮雕金龙牌匾为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所题。走进庭院,放生池上建有五香亭,后立宝林寺大门和天王殿,殿后两侧分立钟鼓楼,其中钟楼里的铜钟据说是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所铸造的,钟声可传十里之外。

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殿内3尊金身佛像高达8.31米。此外,殿内四壁彩绘五百罗汉过海图,神态各异,生动形象。大雄宝殿后面有藏经阁、六祖殿以及始建于唐代的5层灵照塔。

寺院后面的山林中建有虚云纪念堂和虚云大师舍利塔,并有飞锡桥、伏虎亭和一眼卓锡泉,泉水清澈冰凉,终年流涌不绝,俗称九龙泉。传说当年六祖慧能常在此浣洗袈裟,苏东坡曾作《卓锡泉铭》,如今仍碑刻泉旁。泉旁有9株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松,其中一株高达40多米,树龄超过500年。

  六祖真身今还在

在南华禅寺的六祖殿,至今仍保存着六祖慧能的真身。香烟袅袅的宝座之上,六祖宝相庄严,世代端坐于此。1000多年的岁月匆匆流逝,唯有禅宗精妙的教义伴随着他的形象。

据寺中高僧介绍,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慧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苎法塑造的,成功再现了六祖生前的音容相貌和气质神态,堪称“流传万古的真身像”。

六祖当年圆寂于国恩寺,其真身是如何到了南华禅寺的呢?据说当年为了将六祖真身置于何处的事,其门徒们曾争论不休。国恩寺是六祖的家乡,又是其圆寂之所,而南华禅寺是他坐禅的祖庭,到底选择何处,倒也为难。当时,有位弟子突然觉悟,认为师父圆寂之时面向哪里,真身便应该安放在哪里。六祖其他的弟子一听,也都颇为赞同,于是按照师父圆寂时的朝向,将其真身与南华禅寺长存。

  藏经阁里宝贝多

南华禅寺中有一处神秘之地,这就是藏经阁。阁里珍藏着众多文物,包括唐女皇武则天请六祖上京说法的圣旨,六祖当年使用过的坠腰石、锡杖,来自西域的贝叶经,宋朝时的木雕罗汉像等。其中唐中宗赐给六祖慧能的千佛袈裟可谓众文物之首。整件袈裟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上面绣有1000个佛像,佛像的口、鼻、眼和发髻清晰分明。1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似乎无损于这些圣物,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还带着六祖的余温和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