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音符上的世界遗产在哪里?萨尔茨堡的音乐盛会

在世界电影史上,《音乐之声》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很少能有一部电影的配乐像它一样,传遍世界各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乐人。这也难怪,因为电影的故事和拍摄地点,都发生在音乐之乡,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影片回放

玛丽亚是一位普通修女,但是活泼好动的性格让她与规范严格的修道院格格不入。一个偶然的机会,玛丽亚成了特拉普上校家的家庭教师。上校总是用军队的方式管教他的7个孩子,因此与子女间隔阂日深。

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她带着孩子们四处游玩,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对孩子们来说,曾经枯燥无趣的家庭生活一下子变得五彩缤纷起来。玛丽亚让孩子们排练木偶戏给父亲看,深深打动了上校的心,并激发了他自己对音乐的热情。自然而然地,上校和玛丽亚之间萌发了甜蜜的爱情。

新婚后,上校接到了纳粹的征召令,而痛恨纳粹的他决定带着爱妻和子女们铤而走险,离开奥地利。在音乐节演出的会场,上校带着家人一同演唱了象征奥地利民族精神的《雪绒花》,歌曲还余音绕梁时,特拉普一家人已经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开始自由的新生活。

遗产看点

与《音乐之声》的电影一样,其拍摄地萨尔茨堡市也是一个写满音符和韵律的地方。位于阿尔卑斯山麓的萨尔茨堡,是奥地利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每年夏天举办的的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是全球范围内的音乐盛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萨尔茨堡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萨尔茨堡的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虽然有名,但其更引人注目的,却是音乐天才莫扎特。出生在这里的莫扎特,充分汲取了萨尔茨堡融合南北欧文化的特质,成为整个城市的象征。在极其简要的世界遗产的官方介绍上,很少有一个人能够作为一个遗产的标志,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却做到了这一点。

音乐是这里的唯一主题,伴随着《音乐之声》的旋律,萨尔茨堡的街巷之中总能找到电影的影子。比如玛丽亚带着孩子们歌唱《do-re-mi》的拍摄地点,是位于萨尔茨河北岸的米拉贝尔花园。这是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公园,建于18世纪。花园当中是一个喷泉,四周有希腊神话人物的雕像。玛丽亚和孩子们围着喷泉边跳边唱的《do-re-mi》也和花园一样,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在老城区,有一座名为艺术节剧院的建筑,是电影中特拉普上校一家最后演唱《雪绒花》的地方。这座古老的建筑最初建于17世纪末,是当时的大主教为了举行骑术比赛而创建的骑术学校。如今,游客可以购票前去剧院欣赏音乐表演。

萨尔茨堡以东20公里,就是萨尔茨卡梅谷湖区(salzkammergut),其中被称为月亮湖的蒙特湖(mondsee)便是玛丽亚带着孩子们穿着窗帘布做成的野餐服,在湖边草地野餐的地方。湖边的教堂,是玛丽亚和上校举行婚礼的地方。甚至在今天的礼品店中,店员还会穿着玛丽亚式的裙子接待游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电影相关的古老建筑。比如,上校家的取景地利物浦斯康城堡(leopoldskron),修道院的取景地侬山修道院等,还有玛丽亚第一次去上校家边唱《我有信心》边走过的主教官邸广场及其建筑,都是萨尔茨堡历史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当然,除了与电影相关的场景外,萨尔茨堡的美更体现在其保存的中世纪的古色古香上。粮食小街(getreidegasse)是萨尔茨堡最有名的购物街,这里店铺林立,干净整洁。两旁的建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展示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特别是粮食小街9号——莫扎特出生地,更是全世界音乐迷朝圣的目的地。莫扎特的遗产在这里无处不在,比如粮食小街里的特色“莫扎特巧克力球”,中心为杏仁糖,外面裹着一层奶油,最外面一层是纯黑巧克力,吃起来回味无穷。

作为整个欧洲地理上的中心,萨尔茨堡融合了来自各个方向的文化,形成自己包容且充满创造力的文化特色。宁静整洁的小城,无愧于世界遗产的美誉。萨尔茨堡和《音乐之声》一起,用音乐和热情,打造着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