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铭刻在岩石上的魏唐盛事
龙门石窟(图片来源:远方网)
龙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西面有龙门山,东面有香山,中间夹着清澈伊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2100多个窟龛,数以十万计造像,40余座佛塔,在东西两山峭壁间绵延分布,南北长达1000公尺。细碎的阳光洒在高高的石雕像上,闪烁着点点金光。碧水青山,游人往来,好一副和谐的景象。难怪连唐代诗人李白都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在古代被称为“阙塞”,大约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兴建山寺。至于开窟造像,最早则开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北魏时期,洛阳的佛教达到鼎盛,寺院鳞次栉比,北魏末年更是高达1367所。翻译经书的元匠菩提流支,创立少林寺的跋跎,在嵩山坐禅的菩提达摩等人,都纷纷到洛阳传播佛教,可谓名僧毕集。当时,人人都赞颂洛阳为“佛国”。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的时候,我的思绪也顺着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如风滑动,两山对峙中的一泓流水,描画了一道宛若天上门阙的风景。在这样一个佛家圣地,谁不为之凝神静气。
北魏风格的佛像(图片来源:远方网)
无法看透的魏窟走进龙门魏窟,蜂房般的洞窟里,神秘、凝重、内敛。每个石窟都像一只眼,一只叫人无法看透的眼。魏窟中的造像,以释迦牟尼佛,三世佛和交脚弥勒菩萨为主体。大约在公元六世纪10-20年代,佛和菩萨“秀骨清相”的造像风格在龙门形成。这些造像都有修长的身材、清瘦的面形和含笑的眉眼。佛像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用直平阶梯式刀法刻出密集的衣纹。其审美情趣,应是拓跋贵族汉化已深的表现。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都受到它的影响。难怪古人常云:“河洛明月,更照三危”。古阳洞,是文武百官为孝文帝所建造的一个洞窟,可惜工程还未完成,孝文帝就崩逝了。但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保存的非常完好,连发髻和服饰都纹理清晰。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而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都集中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堪称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宾阳中洞是宾阳洞三窟中的典型代表。此洞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近观宾阳中洞窟顶的雕饰,是以莲花为中心的大宝盖。宝盖的周边,还雕刻着古钱纹、垂鳞纹以及三角纹的流苏。在穹隆顶中央,高浮雕出双层复式莲瓣,周围环绕着干达婆八身、皆面向正壁主尊释迦牟尼佛。干达婆分别有吹笙、吹笛、弹阮、击细腰鼓、击磬、吹排箫、弹筝和击缶者;紧那罗则以手托果盘作供养的模样。这些“飞天”都是头梳高髻,面相清秀,各“飞天”之间及其下方,分别刻有香花和流云,严谨而和谐,生动而有趣,令人赞叹不已。叹为观止的唐窟隋唐时代,武则天称制,改洛阳为神都。唐代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空前繁荣,上自帝王将相、后妃公主;下至僧尼大众、庶民百姓,纷纷造像乞求功德。奉先寺作为“龙门十寺”之一,它的主尊卢舍那佛,是龙门最宏伟的一尊佛像。只见它方额广颐,面相丰满,在弯如新月的双眉下,衬着一对灵活而含蓄的大眼。身穿通肩式袈裟,简明的、一圈圈同心圆状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崇高而圣洁。此龛规模之宏大,气魄之非凡,技艺之高超,体现了大唐帝国盛世之国运和中华文化之博大,令人叹为观止。“大卢舍那像龛”的鬼斧神工,还曾让许多专家长期以来也把当成了“奉先寺”。但近年的考古勘察表明,在唐代,大卢舍那像龛是附属于奉先寺的,正如敬善寺石像是附属于敬善寺的一样。香山寺,是在唐永隆元年以后,天竺国的三藏地婆诃罗葬于埋葬在这里而重建的。白居易致仕后,常居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并与寺僧如满等人,结为“香山九老社”。万佛洞除正壁前雕出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五尊像外,又在正壁壁面上浮雕出五十二菩萨和二身飞天。在唐代的寺院中,除了雕刻佛像,人们还喜欢用说唱的形式演绎佛经,民间成为“俗讲”。并爱好把经文故事绘成图画,叫做“变相”。于是乎,龙门东山万佛沟中,就出现了大型浮雕的“西方净土变”。在万佛洞南北两边的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只有一寸,或几厘米高,共有18000多尊。万佛洞除正壁前雕出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五尊像外,还在正壁壁面上浮雕出了五十二菩萨和二身飞天。千佛的下部,雕刻八个奏乐者和两个舞蹈。雕工之精巧细腻、惟妙惟肖,仿佛眼前就是一副“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的景象。 万人成佛的“弥勒净土”大万五千佛洞正壁前,雕倚坐的弥勒佛及胁侍之二弟子、二菩萨。四壁及门楣、遍刻千佛,共约15000身。穹隆顶的中心,刻有八瓣大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吉祥鸟、“不鼓自鸣”的筝、细腰鼓、琵琶等等,展现了一个雨泽随时、万人成佛、快乐安稳的美好乐土。缓缓地感受着历史文化,在佛像面前静默心的空灵。移步换影间,蓦然发现许许多多的药师佛像。原来已经来到药方洞了。在药方洞内,刻有二十多尊药师的佛像,药师形象站立,手里托着药钵或拄着禅杖。因为唐朝人相信,供奉药师佛,就可以洗荡八苦,振烛六幽。更令人震撼的是,药方洞还刻有140个药方,这些药方都刻洞窟或者石碑上。正因为有了这些药方,古代的医学成就才能顺利的传到后世。北魏、唐代,那些恢弘的时代乐章一一奏响,沿西山石栈道缓缓而行,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千象万千;南北朝、唐代造像,风采各异。而在奉先寺群像和卢舍那石佛面前,我又忍不住在静谧中发出感叹。 铭刻在巨石上的魏唐与云冈石窟一样,龙门石窟的建造背后也暗藏着一个王朝的波浪起伏。李唐天下的衰败与易主,使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历经着与其身份一样独一无二的心理历程。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雕凿而成,正如云冈石窟的众多大佛皆是历代北魏君王的神化造像一样。它们作为各自封建王朝的宗教守护者,体现着统治者长治天下的宏图壮愿。因为坐落于千年古都洛阳,这座石窟群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历代帝王的恢弘梦想。而当一个个繁花似锦的王朝在佛陀慈悲的目光下兴起又衰落,龙门石窟的辉煌却从未随着它们的远去而谢幕,使如今的我们仍能穿越千年,感受到那个天下至尊,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盛世唐朝。佛像无语的光华,如梦幻的笼罩。走出洞窟,抬头望天,辽远的幽蓝,心依然在风尘历史间穿越。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如一幅幅宏伟画卷在我的心中展开。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面对这些佛和菩萨慈悲的面孔与哲人的微笑时,曾投以诧异和迷惘的目光?清风吹过,阳光柔软,或许欣赏就是一种恒久的解脱。我常常在土地上行走,我能够想象,遥远的古代,天高地阔的疆域,面对神秘的自然天象和无尽的人生苦难,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要么你有所信仰,要么你悲哀。就这样,在寂寞的岁月里,人们把春天的耕种和秋天的收获,把每一刻的幸福与光荣,都归功上天的赐予,而这“上天”与佛教的理论如出一辙。从接受佛教的那一刻开始,佛对于人们来说,位于一条救世之路的终点,是遥远的“佛国”的中心,而寺院或石窟则是通向这佛国的唯一通道。
- 上一篇:到燕子沟坛城净界感受藏传佛教景观净心之旅
- 下一篇:羌年有什么庆祝活动?羌年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