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兰州西固万寿寺的变迁

万寿寺今址

万寿寺是西固区一座著名的佛教古刹。自唐代以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万寿寺有其辉煌鼎盛的时期,也曾有过冷落凋蔽的时期,经历了建了毁,毁了建等多次反复。

西固万寿寺,在西固寺儿沟村西依山临川而建(现西固看守所以南)。相传建于唐代以前。

万寿寺从唐代到明代,历时长达800多年,年久失修,相传明正德末年(1521年)至嘉靖初年,重新维修过寺院。2006年6月,101电力开关站在芦家坪西侧施工时,民工从地下挖出石碑二块,碑文有“大明国陕西临洮府兰县僧会司万寿寺僧神忍谨发诚心修建宝塔一座……”末后署名:“本寺首僧:鲁古鲁坚昝、曼祖室力、行童恭然、恭朗、镇南领占、圆寂高僧领占尕力只……”落款年代为“天顺元年四月初八日建立”(公元1457年),据此看透出两点信息:第一,万寿寺在五百年前还是有相当规模的,从天顺至正德年间相距五十年左右,维修寺院也是有可能的;第二,从僧人名讳来看,万寿寺在明代似藏传佛教。究竟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请专家考证。

万寿寺坐西向东,占地约15亩,建筑宏伟,规模较大。山门为木质结构牌楼,造型精致,雕画美观,形状类似五泉山山门,正中悬挂着立体匾额一块,蓝底金字书写“万寿寺”三个大字;山门左侧有一砖砌雕刻便门。步入寺院一进三院,前后相连。前院有过亭三间,后院坐西向东大殿三间,内有一米多高莲台,莲花上雕塑佛像为西方如来佛(可能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院中左建有钟亭一座,砖砌底座约二米高,周围木质护栏,几根大柱撑起六角亭,亭中悬挂大钟一口,大小与兰州庄严寺大钟一般大。敲响后,声音宏亮、悠远悠长,五里之外可闻其声;右为鼓亭,建筑形状与钟亭相同……五座殿均为斜梁卧阁,雕梁画栋,尤其万寿寺西殿、北殿、南殿建筑比较宏伟,所有雕塑佛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寺院在鼎盛时期,曾有僧人100多人,寺院西面有寺产土地约10亩,并在钟家河颖川堡有水地25亩,租赁给颖川堡的5户农家耕种。此外,在岸门村之南芦草山后山建有一座小寺,名曰山潭寺,为万寿寺的后寺,寺内建有大殿一座,并有部分厢房,寺产耕地30亩,租赁给西固孙家庄农民耕种,寺院周围还有一片林地。其中有十棵大椿树,民国三十六年西固城学校校董会决定砍伐后制作学生课桌约30套。

时至清同治五年三月,万寿寺经历了一场战火劫难,将西殿、南殿、鼓亭、过亭、禅房以及芦草山山潭寺等被焚毁;而山门、北殿、钟亭、转转楼、大悲殿侥幸免难。自此,寺院凋落,僧人也只有很少几人,到民国后期只有一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西固地区佛教信众推选乡绅耆老,捐资再次倡修西殿,经过一年的努力,大殿基本落成;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大殿又遭皋兰县县长王汉杰(解放后在镇反中被镇压)拆毁。而在清同治年间免遭战火留存下来的寺院山门牌楼、北殿、转转楼、大悲殿、钟亭及大钟等一直留存至解放后,1956年被拆毁。寺院住持僧人郑福元直到1956年夏天寺院拆除后离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固地区佛教居士和信教群众,要求重建西固万寿寺院。但万寿寺原址(寺儿沟)已被机关单位和私人占用,故最后选定在杏胡台前沿,易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