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寿安山卧佛寺

 卧佛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曹立君)

卧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余脉聚宝山(又名寿安山)南麓,背倚山岩,前面是开阔的田野,离城约20公里。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各代有废有建,寺名亦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由于唐代寺里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至顺元年到至顺十二年间(1330-1341年)又铸造了一尊释迦牟尼大型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做“卧佛寺”。卧佛寺坐北朝南,背山而建。元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之子、元英宗硕德巴剌继承帝位,当年九月下令在兜率寺的旧址上扩建寿安山寺。十月,命拜珠(右丞相)督造。中经至治、泰定、天历,到至顺二年方才完工,改名“大昭孝寺”,后又更名“洪庆寺”。当时,为铸佛造寺曾冶铜50万斤,役军7000人,其工程的浩大可以想见。今日存在寺内的铜卧佛就是那时铸造的。明宣德、正统年间修,赐名“寿安禅林”,并颁大藏经一部置诸佛殿。成化年间,宪宗敕命于寺前修建延寿塔,供养舍利。现此舍利塔已无存。明末崇祯年间,又更名“永安寺”。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改名为“十方普觉寺”。它的主要入口有一座琉璃牌坊,入门后有一个半圆形水池,两侧配置钟楼鼓楼。寺的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大院落,在一条纵轴线上排列着四座殿堂。四座殿的第一座是山门;第二座是天王殿;第三座是三世佛殿;按建筑的规模,这座殿应是全寺的主体。因第四殿内有卧佛铜像,尽管它规模较小,却是寺的中心。四座殿堂均坐北朝南,两侧围以廊庑、配殿、客堂、方丈室等。三组院落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平面布局格式颇似唐宋时代的伽蓝七堂型制。卧佛殿是寺内精华部分。殿宽三间、深二间,歇山绿琉璃瓦黄剪边筒瓦项,重昂五踩斗拱。明间檐下悬黑色金字匾“怯目恒明”(慈禧书),殿内中央有蓝底金字匾“得大自在”(乾隆书)。殿内铜铸释迦牟尼侧身睡卧状,长约五米多,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面部表情慈和安祥;像后有石砌须弥座,座上有泥塑彩绘十二圆觉菩萨。据传这是反映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十二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弟子们眉垂目低,虔诚悲哀。为了表示释迦在娑罗树下涅槃情景,寺内还种植了特地从印度移植来的娑罗树。卧佛寺以卧佛著名,也以园林取胜。近年又在卧佛殿和三行宫之间,新砌一堵墙,将寺院分隔成两个不同风格的景区。这就增加了这处古迹的层次和园景深度,引人入胜。东面是古色古香的寺庙,西面是风景优美的庭园。方池绿水,睡莲翠竹;精巧的“凌霄阁”、“万松亭”、“龙王堂”,更使西园景观丰富多彩。东部自南而北有斋堂、大禅堂、霄月轩、清凉馆;西部自南而北分别为三座行官,间有假山水池、松林亭台,别具园林情趣。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聚宝山南麓交通:696路、563路、563区间、331路香山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