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承德的曼荼罗建筑

大乘之阁东南方和西南方的两个佛塔。赫志伟摄 

曼荼罗,又译作“曼陀罗”、“曼拿罗”等,在古代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曼荼罗的梵语是“心髓”、“本质”的意思,由此,曼荼罗在语意上是获得心髓或本质的意思。曼荼罗意译为“坛城”、“坛场”、“聚集”,是“证悟的场所”或“道场”之意。后世密教认为曼荼罗主要是聚集之意,也就是佛、菩萨、圣者所居之处。

清朝前期,为巩固北部边防,密切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族、藏族的关系,尊崇黄教,并在河北承德修建了皇家寺庙群,其中绝大多数均为藏传佛教寺庙。而曼荼罗建筑形式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的集中体现。

承德有两处曼荼罗建筑的精髓:其一是普宁寺的大乘之阁建筑群,它是用建筑群来展示曼荼罗宇宙观的代表;其二是普乐寺旭光阁的木雕曼荼罗,它是国内最大的曼荼罗实体。

大乘之阁建筑群建在普宁寺的后半部,其因山就势而起高达9米的平台,有42级陡峭台阶,并用石砌陡壁金刚墙包围。整体建筑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左右有日、月二殿,周围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还有四座喇嘛宝塔,形成了一个大型曼荼罗建筑,是藏传佛教密宗宇宙观的形象化图示。

藏传佛教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现象都是由“六大”即六种元素——地、水、火、风、空、识所组成,这六种元素各有相应的属性和作用。“六大”也是佛的“六大法身”,因而宇宙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诸佛“六大法身”的各个显现。这个宇宙观结合于“曼荼罗”的概念,就成为普宁寺的另外一种象征和寓意。

藏传佛教的“六大”,表现在普宁寺藏式部分的总体布局上。千手千眼观世音象征“识”,识性了别,起着决断一切的作用;大乘之阁象征“空”,空性无碍,起着不被障碍的作用,同时大乘之阁也有“空间六合”(东、西、南、北、上、下)等寓意。北俱卢洲殿象征着“地”形为方,质地为坚,起着保护万物的作用;西牛贺洲殿象征着“水”,形为圆,质地为湿,起着摄授万物的作用;南赡部洲殿象征着“火”,形为三角,质地为暖,起着促动万物的作用;东胜神洲殿象征着“风”,形为半月,质地为动,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

在大乘之阁四隅有四座宝塔,代表佛的“四智”。西北角上的白色塔为“大圆镜智”,此智能现世界万象如大圆镜;东北角上的黑色塔为“平等性智”,此智视现世界万法平等无差别;东南角上的红色塔为“妙观察智”,由此智妙观万法,明察善恶;西南角上的绿色塔为“成所作智”,由此智可成就自利利他事业。

普乐寺建有阇城(即坛城),其有两层方形石台,四面正中辟拱门,台上砌雉堞,俨如城池。阇城正中是旭光阁,该阁是普乐寺的主体建筑,仿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建。旭光阁从外形看是重檐圆体亭阁式建筑,以这种形式修建的寺庙,普乐寺是国内仅有的实例。

旭光阁内中央的圆形须弥座上建有一个大型立体的曼荼罗,这是除印度和我国西藏之外,佛教寺院中最大的立体曼荼罗。在曼荼罗中央供有铜铸立体造像上乐王佛为羯磨曼荼罗。这个曼荼罗内置胜乐王佛,面向东,普度众生,按章嘉活佛的说法,这样就可使人人皈依,人人都服从清王朝的统治。

另外,在藏传佛教密宗中,曼荼罗是密宗修炼、观摩、传授密法的地方。密宗在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地上划一圆圈或建一高坛,上面安置佛、菩萨像或唐卡。这样,在修法时就能得到佛、菩萨的保护,不受“魔众”侵扰。

总之,承德的曼荼罗建筑集汉、藏建筑精华于一身,是清王朝民族宗教政策的体现,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