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宗教对世界伦理的贡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永远面临着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为了获得稀缺资源,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竞争。一般而言,伦理道德会规范和协调竞争行为,使经济上的自利行为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同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伦理道德的作用更加重要。

然而,伦理道德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够有效地维护伦理道德,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宗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当代世界的著名宗教研究者孔汉思认为,具体的伦理规范、价值标准及相关的观念是在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动态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孔汉思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诸宗教间的和平,便没有诸民族之间的和平。没有诸宗教间的对话,便没有诸宗教之间的和平。没有全球性的伦理准则,便没有诸宗教之间的对话。没有一种全球性的伦理即世界伦理,便没有一种全球性的共同生存。”为了检验这一观点,他研究世界上主要的七大宗教的历史与现实,以寻找世界伦理的源泉。

孔汉思认为非洲的部族宗教对世界伦理的贡献主要有:他们对共同体和团结的意义的彰显,他们对传统价值和规范的高度评价,他们对人和世界的整体把握。孔汉思还认为印度教的《瑜伽经》也包含了基本的伦理要素: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贞节、不贪婪。孔汉思通过对中国宗教的考察,认为本源性的孔子学说是有益于世界伦理的,因为它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道主义作为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它将人与他人的基本社会关系建立在普世伦理的基础之上;它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孔汉思认为佛教对世界伦理的特殊贡献就在于“到处都是对个人的挑战”。在佛教中,修行者进入无我境界的前提包括一视同仁的和善,无限的慈悲,平静地与人同乐。犹太教为人类共同伦理提供了实质性的、个性鲜明的“十诫”这一财富。在伊斯兰教中,穆斯林同样致力于一种以世界和平与公正为旨归的直接伦理。“祝福别人,就像祝福你自己一样,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穆斯林”,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成为了穆斯林的金律。

如今,全球化与信息化密切联系起了远隔万里信仰不同的人们。离开了对世界共同伦理的遵循,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将小群体的狭隘的伦理准则超越于他人之上,争斗不断。

印度“圣雄”甘地曾经批评了现代社会的七大罪孽: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道德的交易,没有劳动的富裕,没有个性的教育,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良心的享乐,没有献祭的宗教。显然,科技进步并未带来伦理道德的同步提升。事实上,近年来,金融危机暴露了一些投资银行的欺骗行为,产品毒害暴露了一些企业的犯罪活动,大规模屠杀暴露了一些暴力组织的残酷本性……可见,伦理道德的缺失,并不能依靠科学技术加以弥补。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信任与合作也不断受到严重挑战,人们也希望能够找到普世性的伦理准则并能够得到遵守。对此,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经著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大声疾呼要启动人们心中的道德资源。笔者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宗教所贡献的世界性伦理无疑是值得借鉴的资源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