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巷子里的“女儿国”:拉萨仓姑寺

在西藏拉萨大昭寺东南方向的小巷子里,“藏”着拉萨老城区中唯一的一座尼庵——仓姑寺。仓姑寺在游客当中鲜为人知,寺门也不太显眼,但是对拉萨当地的民众来说,到此朝圣已经成为了他们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仓姑寺大门,首先是一排不长的转经筒和煨桑塔,主佛殿就坐落在迎门左侧一点。仓姑寺有着与众不同的传统和风格,这里不仅是女性佛教徒的乐园,同时也是一些女性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场所。这里曾经培养了很多有影响的人物,寺内现有尼众百余人。仓姑寺的比丘尼每天早晨8点都会准时在经堂诵经,即进行每日的“日常课诵”,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到下午4点。每个月还有几次规模比较大的集体诵经法事活动。仓姑寺面积不算大,但细心的比丘尼把这个家园收拾得整齐干净。

当你置身在这个环境幽雅的尼庵道场,静下心来,倾听比丘尼们悠扬的诵经声时,或许你能体会到那声音背后所蕴藏的一份清净与美好、欢乐与自在。或许,你也能分享她们内心的那份从容与喜悦。

说起仓姑寺的历史,人们习惯上把它追溯到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传说,那个时候一到夏季,拉萨河上游各个山谷的洪水都顺势而下,造成拉萨河水暴涨,水灾殃及两岸的农田和村庄,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为了消除拉萨河给百姓和拉萨城造成的危害,藏王松赞干布就在拉萨河的河堤上挖了一个地洞,闭关诵经,祈愿消除水患,人民安居,百姓幸福。后来,人们把松赞干布修行过的地洞称为“仓姑”,也就是地洞的意思。

12世纪,一位被称为“神医”的藏族人杰瓦奔曾在此洞中闭关修行,据说成就很大,使得这个早已闻名的修行洞更加盛名远播。到了15世纪,宗喀巴大师的得意弟子古觉多丹在修行洞的基础上正式修建了仓姑寺,不过那时的寺院尚未形成格局。上世纪初,甘丹寺第九世赤巴(负责掌管全寺一切宗教活动或事务)强巴曲扎等人出资扩建,仓姑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前,西藏不少贵族都将女儿送进仓姑寺修行,为的是逃避嫁女时所出的高额嫁妆。与其他出身贫苦的比丘尼不同,这些贵族小姐住在父兄修建的小楼中,不仅可以免除劳役之苦,甚至还有仆人服侍。但是,青灯古佛的修炼压抑不了她们追求爱情的心。西藏有首歌谣,据说形象地归纳了拉萨4座尼庵的特点:“米钦热寺的尼姑,在悬崖顶上修行;嘎丽寺的尼姑,在深山沟里放牧;朗古寺的尼姑,在佛堂里边喝酒;唯有仓姑寺的尼姑,既有佛法的修行,又过世俗的生活。”

如今的仓姑寺美丽雅致,鲜花怒放,比丘尼个个都面带喜色且态度和善。10多年前,寺院在院门口分别开了一个甜茶馆和一个小商店,它们支撑着寺里的一部分开销。

作为女众道场,仓姑寺注重传承和弘扬观音菩萨和度母信仰的法事与仪轨。比如寺院经常举行的会供仪式是“度母会供仪轨”、“瑜伽母修持仪轨”、“尊胜佛母长寿仪轨”等。

仓姑寺主佛殿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经堂,下层是日常用房。殿门沿台阶而上,两边绘有四大天王壁画,屋檐和门柱雕饰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相同,门柱上方是传统的狮面和人面柱头像。仓姑寺主供11面观音菩萨,另有文殊菩萨、无量寿佛、宗喀巴大师和13幅明清以来的唐卡等。

仓姑寺主佛殿一层地下就是松赞干布修行洞。洞内供奉着松赞干布塑像,每天有3名专职比丘尼在这里按时诵经祈祷,摆放供品,或是替换灯油。千百年来,这个古老神圣的修行洞,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香客和朝圣者,接受着信徒们的顶礼膜拜,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