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的鱼师庙
鱼师是一个特殊的神灵,只见于东海诸岛及沿岸的少数渔村。石塘是其中之一。石塘镇前山路“鱼池”边就有一鱼师庙。石塘渔民认为:“鱼师爷”掌管着天下渔业的兴衰,要立庙宇祭祀,以求出海满载而归。那么,“鱼师”是谁?据我们了解,在石塘人的心目中,“鱼师”的形象来源驳杂。“鱼师”一词在《辞源》中有三种含义:一是古时掌官捕鱼的官属,也作“渔师”:二是一种鸟名,善捕食鱼;三是鱼名,大者有毒,食之杀人(又称“鱼虎”)。考察各地鱼师信仰,其形象通常一手举着鱼叉,一手抓着黄鱼,脚下踏着黄鱼,所以其更似一个巡海的官职。我国古代还真有人供职于“鱼师”这一职位。《三国志》第四十八卷《孙皓传》中载,有个叫做孟仁的,正是掌管当时三国吴渔业的官。孟仁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其母教子有方,而且他自己又是一个廉洁奉公、至忠至孝的大臣。晋代的陶侃也是这样的官,称“监鱼梁”。《晋书》第六十六卷列传三十六《陶侃传》中,记有一则神奇的事:“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白化为龙,去。”这是陶侃“望梭化龙”的故事。《中国一百神仙图》中还有“乘鱼仙人琴鹰”的图像和配文,称:“琴鹰是赵国人,善长鼓琴。他修习道术,在浩瀚的清波中,能来去自由,行走如飞。”据配文所述,琴鹰有一次对跟他学道的弟子说,准备到涿水(在今河北省涿州一带)去取“龙子”,弟子个个面面相觑,不敢言语。琴鹰笑道:“你们不用怕。我走后,你们要在河边建一座庙宇,备好祭台,并斋戒沐浴,等我回来”。说完,踏入水中,如一叶轻舟,缓缓而去,一会儿就不见踪影了。弟子们依琴鹰所言,建庙斋戒。等到约定之日,附近百姓成千上万赶来观看。中午时分,远处果然传来水声,一时间波涛汹涌而至,只见琴鹰骑着一条赤色大鲤鱼,由远而近。这一奇观,引得前来观看的百姓一致惊叹,万民欢声雷动。义据配文交代,琴鹰回到庙里,住了一个多月,又骑着大鲤鱼撇波而去。从此,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了。后来,世人为纪念这位“乘鱼仙人”,也为祈求江河湖海平安,四处立庙,膜拜琴鹰。唐代李贺有诗云:“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这大概是鱼师传说的正史。
但民间有关鱼师的传说甚多,几乎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宁波象山一带就流传着“阎公”的传说,并立鱼师庙(或称阎公祠)祭之。
石塘也有着自己的鱼师传说。相传,鱼师爷是钓浜人,其真名实姓无从可考,只是人们称他为钓幺郎。幺郎自家没有船只,只是帮船主撑船捕鱼。幺郎捕鱼的本领自有一手,他不仅凭水色的清浑就能判断水下是否有鱼,而且还能用自己的手足探水温,来判定水下鱼的有无和多少。因此,他用的船年年是“红头船”,产量都比人家的高。他的渔捕技术非常高超。三蒜的一个小礁边,水下地形复杂,别人不敢在此下网,可幺郎却能在这里按水流、按方位、按长度下网,而且总是网无损、鱼满舱。所以人们总是说,这三蒜礁的黄鱼是注定幺郎的。
有一次,幺郎在洋山打黄鱼,船到一处洋面,他叫伙计把篷放落一点,自己坐在船帮沿,一只光脚板伸进水里,在水里搅来搅去,测得了水温和流速,又将耳朵贴着船帮听了一会,他断定水下面满是黄鱼。这时,幺郎高兴极了,但不露声色地对伙计说:“你们知道下面有黄鱼吗?”大家说法不一。幺郎说:“你们说,这次我们的船是载黄鱼好还是载黄鱼胶好?”大家对幺郎的话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捕鱼,但至今谁也没有见过黄鱼能满载整船的,更不用说黄鱼胶了。大伙说:“幺郎老火,你不要开玩笑了,大黄鱼能满载,我们就高兴死了,怎么还说载黄鱼胶呢?”
幺郎说:“待一刻,你们就会看到。”
幺郎站起了身,用手指着一处洋面,说:“从这里放网!”网沙沙地下了水,伙计们按照幺郎地指点熟练地操作起来。不久,幺郎待听到黄鱼“叽咕”的声音,知道水下的黄鱼几乎都被网住了,于是便下令起网。这网头越拔越重,网里全是金灿灿地大黄鱼。母船和舢板都装了个满载,伙计们乐得合不拢嘴,对幺郎更是赞不绝口。
花鲤鱼是一种难捕的鱼,讨海人有句古话:“花鲤双眼圆又圆,一望老大一望船”。意思是说,花鲤鱼难捕,别的鱼见网便忙乱地钻网眼,越钻越缠,可花鲤鱼却是一个劲前钻,会把网眼钻破逃脱。传说幺郎打花鲤鱼却并不是难事,他见花鲤在网中不老实,便将他的大脚板在船板上一顿,大喝一声:“幺郎在此,你等哪里去逃?”花鲤一听“幺郎”二字,就吓得不敢动弹了。
幺郎捕鱼的本领极好,闻名沿海,赢得渔民得崇敬,说是某星宿下凡。幺郎死后,被渔民奉为渔师爷,并立庙供奉香火。现在的“鱼师爷”可能就是陶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