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拜都拉清真寺
拜都拉清真寺仅存的宣礼塔是典型的中原风格,见证着不同文明的融合。 资料图片
在丝绸之路上,最有魅力与趣味的,当属不同的民族、宗教等文明的融合。这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是丝绸之路之所以能为西方学者、探险家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这样一条漫长的线路,几百个不同的民族,十几种各式各样的宗教,交织混合,新的民族、信仰在驼铃与落日中淬炼而生,新的文明也在这历史的风云际会中生成,何其壮观。那么,丝绸之路上,最不该错过的,就是这些文明融合的遗迹。到伊宁的第二天,我和妻都有个念想,希望去拜都拉清真寺看看。以前我们读清史时,曾了解到这样一段历史: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尊重新疆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于是兴建了拜都拉清真寺,这也是第一座由清政府斥资修建的清真寺。但有趣的是,今天我们看到拜都拉清真寺仅存的那座宣礼塔,却是典型的中原建筑风格,与今日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截然不同。我们在开斋节的黄昏,信步走到拜都拉清真寺前,没有利用任何导航,也没有询问路人。因为是开斋节,街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坦率地说,我们并非是因为发现了清真寺而停留,而是在这西域古城里,因发现了一栋特别的古建筑而驻足。这就是刚才说的宣礼塔,因为这座塔,竟然让我有到苏州或成都的错觉。如果不是它旁边有一栋鲜明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很难想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拜都拉清真寺。和周围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以及现代派建筑相比,它是如此特立独行,就仿佛在乌鲁木齐大巴扎里,猛然间看到一位身着长衫的江南文士。这种多元文化的“混搭”,似乎正在诉说着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的那些故事。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八年,伊犁的“阿奇木伯克”鄂罗木札布,花费乾隆皇帝御赐的一万两白银,修建了这个清真寺。这座寺庙的风格、样式,都是这位“阿奇木伯克”决定的。他延聘内地能工巧匠,在地处边陲的新疆伊犁,修建了这样一座中原风格的建筑。雕梁画栋的木质建筑,盖以青瓦,好一派江南意境。“阿奇木伯克”,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拗口,其意为何呢?据《西域同文志》记载,这个词乃是维吾尔语,“听政公平之谓,总理城、村诸事务”。它是由清王朝任命的、又必须是穆斯林身份的新疆地方官员,与当时中央政府任命的伊犁将军等官员一道,处理伊犁地方事务。关于宗教、民族方面的事务,都交由“阿奇木伯克”来处理。可以说,这是“少数民族地方自治”的雏形。这位聪明且有魄力的“阿奇木伯克”鄂罗木札布,不但对穆斯林文化了如指掌,而且对汉文化也非常熟悉。他这个了不起的策划,竟然在不经意之间,成为了用中原文化表现穆斯林精神的最佳范例。如果当时有“普利兹克建筑学奖”,我想非鄂罗木札布莫属。经历了数百年的风云变幻,拜都拉清真寺里历史久远的木质建筑已经坍塌破损,现在仅存清末民初的一些照片可供参考。但清真寺气魄与风骨的代表——宣礼塔仍巍然矗立,似乎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融合,是如此精致,又是如此磅礴。值得一提的是,“拜都拉”是“天房”的意思,这是一位来自土耳其的大毛拉(清真寺的阿訇、教长中的德高望重者)为这座清真寺取的名字。远道而来的他,被当时这座精彩绝伦的建筑以及这建筑之后所隐藏着的文化背景所深深折服。笔者确信,不同文明交融而出的壮丽景观,足以超越民族与地域的界限,因为它们属于历史,属于人类。
- 上一篇:河南这座寺院有近2000年历史 却藏深山少人知
- 下一篇:道教宫观之西山万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