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走近洪水泉清真寺

在距离西宁市30多公里的青海省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屹立着一座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的清真寺——洪水泉清真寺。

2014年7月22日,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重走西北角”兰州分队来到了青海省平安县,对洪水泉清真寺进行了探访。一到门口,带队老师和同学们就被它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吸引了,“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啊!”带队的杨健老师激动地说到。从门口的石碑上同学们获知,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十五年间(公元1737年)由山西工匠和当地群众一起,采用当地木料历时13年重新修建。寺院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由照壁、山门、唤醒楼、大殿、学房组成。走进寺院,同学们便被寺内独特的设计、精致的布局、宏伟的建筑、精湛的技艺所吸引。寺内的照壁、百花图、砖雕都体现着道教、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四教不同的宗教文化。“洪水泉清真寺是中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象征,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全中国现存最好的古代清真寺之一。”洪水泉清真寺教长马青林告诉同学们。据教长马青林介绍,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其建筑均按照中国古典汉藏寺遍形制而建,设计奇特,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艺术,砖雕、木雕所雕图案大部分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猎跃蝶舞”、“吉祥八宝”、“万蝠图”、“凤凰展翅”等大量南方景色。同时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现有眼睛的动物图案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与国内清真寺相比这是独一无二的。寺院坐西朝东,是回族文化的体现。此外,马教长还告诉同学们,1986年5月27日,洪水泉清真寺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独特的建筑体现了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人民的丰衣足食、幸福安康,它与现在所说的‘构建和谐社会’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