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教会牧养
中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基督教会来说,这个进程在给城市教会带来蓬勃发展的同时,给农村教会带来的或许将是进一步的荒凉。面对这一态势,笔者以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传道人的视野,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会的牧养策略之管见,盼望能引起同仁们对农村教会危机及其应对的关注与探讨。
一、农村教会曾有的复兴与今日现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教会的复兴以农村为主体,城市教会当时也有了很好的发展,但因为农民人口占社会主体,故农村教会当时较城市更为复兴。改革开放肇始,人们的奋斗激情刚刚被激活,农村教会伴随着农村社会革新与发展也出现蓬勃生机。中国内地农村信徒占全国信徒的比例曾高达80%以上。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民涌进城市,这些人包括务工农民、留在城市工作的大学生及其他以各种形式定居城市的农村人口。尽管从某种角度看,今日城市教会的复兴是农村教会复兴的延伸,但农村教会牧养混乱,人数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农村教会的牧养策略
针对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是农村教会牧养策略跟不上社会转型的变化)引致的农村教会的颓势,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延伸牧养:
既然城市教会的复兴源自农村,农村教会的很多信徒迁入城市,但他们依旧是源自农村的人或农村教会的信徒。例如,广州教会有85%的信徒为非广州籍信徒,他们有的在城市教会得到很好的关顾和牧养,甚至成为城市教会中的义工骨干,但同样有些流失于世俗化潮流。因此,农村教会可以继续关顾其进城务工的信徒,定期跟进和联谊。或争取城市教会协助,关顾新城市人的信仰需要。
延伸牧养的好处之一是信徒牧养得到关注,同时,务工信徒也可以关注家乡教会的需要。
2.价值同盟
年初,笔者曾返回安徽某县农村教会,根据笔者的调查,当地教会信徒和当地农民一样,几无60岁以下留守农村的。但就是这不多的老年信徒,自发地组成了一个价值同盟似的教会团契:他们一起互助式的耕种,集全体的力量帮助孤寡老人,不管人家是不是基督徒,农闲时节一起学习和探访,传福音建立教会。尽管年轻人大多已离开家乡,实际居住农村的人口在减少,但他们的教会依旧在增长,并且建立了一间教堂,还逐渐形成了有其特色的教会文化。前年在四川地震中,教会成为当地社会机构捐款最多的团体;雪灾时,还帮助当地老人重建了被大雪压倒的房屋等。
如能让继续留守农村的信徒结成这种团契性互助小组,在教会生活、农业生产及技术产业上相互扶持,使教会成为当地农村互助性社团,那么,我相信,今天农村市场的萎缩,恰恰是上帝给农村教会的发展契机。
3.社会关怀
现在的农村问题,比如,老人赡养、幼儿照顾等,非当地政府所能全面顾及,社会团体,比如教会却可以做有益补充。做好教会慈善往往比建造教堂更能荣耀基督的名。
农村教会可以教牧为中心,联合城镇教会,以中心教会为核心,以教牧工作为纽带,以慈善事工为突破,集中整合各教会资源,从无形到有形,逐步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教会慈善活动群体。做好本地慈善工作,定会提升教会在当地的影响力及教会自身的凝聚力。
4.技能培训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但城市并非每个农民发展的唯一出路。至终,中国依旧需要建立一个和谐农村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为了让农民在农村有更多、更完善的发展机遇。
由于教会的团契性特征,教会往往比单个的社会人有更多的发展资源优势。农村教会不妨有意识地根据当地特色,寻找资源,对本地教会人士进行适合农村发展的技能培训,如养殖、种植、建筑、运输、旅游、小商品销售、建立地方特色农产品及绿色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等。使信徒可以在家乡建立实业,使教会能留得住人。
5.分片管理
农村教会较为适合以自然乡镇为中心,或以某一中心教会为中心,根据自身特点,形成片区式联谊制的管理体制。比如,把某一地区的教会分为片区,分片管理,每个教会有自己的负责人,或者负责联络同工;经过合理程序,按立授予某一职分;根据能力和威望,每个片区选举负责人,或联络人。每月每个片区举行一次同工会,资源共享,互相学习、激励及互通消息,抵制异端邪说,以增强牧养能力及教会凝聚力,提高教会牧养的能力。
6.组织建设
农村教会不一定有完整的两会组织,有鉴于此,一个更适切农村教会的组织模式或许是,地方教会间有机联谊,形成以牧养需要为纽带的协会式地方教会联谊机制。而能在各地方教会间形成联谊纽带的是地方教会的领袖。
由地方教会联谊机制为纲,以自然行政区域为界,或者以教会自然教区式的经纬为界,逐步形成农村教会的联谊机制。在无法建立两会的情况下,形成两会式的功能。借助这一联谊式的机制——或许是协会或联会功能的架构,来整合教会资源。由这种靠教牧关系建立的有实际影响力的机制,去实现教牧资源分配及行政协调的角色。而所有这一切功能之实施,需要一个基础,就是其领袖务必忠心爱主,有良好的品行和好名声,有忠心和智慧。
7.堂点结合
堂点结合的理念是上述组织结构的具体实践。农村教会以乡镇等为中心堂会辐射下属教会。最基层的农村教会——大多数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聚会点,或者只是一个基层较为集中的探访点。因为交通问题,去一个中心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崇拜会多有不便,但宗教生活又是宗教信仰者的刚性需求,因此,聚会点的存在就像犹太人的会堂一样成为必然。但基层的聚会点不一定有能力主礼好自己的宗教生活,比如,没有人来证道,甚至没有人识字,这时中心堂会就可以与下属点结合,帮助下属点的牧养,形成堂点结合或是以堂带点的牧养模式。
8.讲师团队
农村教会不同于城市教会的是,其不一定需要城市教会那种功能细致的团契,农村教会的团契往往在其生活互助中形成。由于信徒和人口稀疏,宗教活动场所分布较广,往往缺少优秀的讲道员。针对这一情况,农村教会可以乡镇、县城等为自然片区,组织集中所在地区的优秀传道人,建立讲师团,崇拜聚会到各堂点证道,在农闲时巡回布道、开办简易培训班等,并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和培育后备人才。
讲师团成员由当地教会组织负责筹募,甚至自然形成。地方教会组织有意识地给讲师们创造学习、进深的机会,并建立考核制度。由地方堂点邀请或者教会组织差派,到各堂点协助牧养。通过教会联谊机制,给教牧同工,或讲师团成员以一定的生活补贴。
9.外交机制
使徒信经中提出了“我信圣徒相通”的教义。这里的相通不仅指信仰上的通,也包括了教会间的合一与互助。无论是从教理上还是从教会功能上看,农村教会都需要注重教会友好交往。农村教会可以借助上述延伸牧养的理念,扩大外交,建立与城市教会的事工交往,如邀请互相探访、证道、培训,城市教会在农村教会举办退修会等。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整合教会资源,建立联谊机制,使教会得以拓展。
10.教会基金
圣经说过,凡事都不可亏欠人,牛在场上踹谷,你不可笼住它的嘴。但中国教会往往很喜欢对传道人斤斤计较,常常亏欠传道人。在我们的教会中流行着一些描述传道人的话:“远看像乞丐,近看像农民,走到跟前一看,才知道是自己的传道人!”这些话似乎夸张了些,但一些农村传道人生活拮据确是事实。传道人不可为了钱侍奉,但教会也同样不能因为吝于金钱而让传道人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以致影响传道人的侍奉。改善教会条件,首先需要更新教会观念;其次,教会组织可以建立教会基金,如教牧基金,由片区教会筹措,或者募集,以保障传道人的生活。我们应该懂得,人才比教堂建筑更重要。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农村教会的萎缩是社会转型中必然会遇到的危机或冲击。但农村教会的疲软并非宿命,如果我们能适应社会城市化进程的转型,以合理的牧会策略应变,我们就可以化危机为契机!——实际上,农村社会实力的转型也恰恰是给了农村教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农村教会完全可以在慈善承担的过程中体现教会的价值而更加复兴,在复兴教会的同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此,中国农村教会依旧可以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春天!
摘自《天风》
- 上一篇:鞍山市千山无量观
- 下一篇:道教景观:广州三元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