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长征精神在西道堂

马明仁教长故居,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十师师部驻地。敏俊卿供图临潭旧城私立启西女校师生合影。敏俊卿供图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大规模转移。这次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英雄史诗。长征期间,红军曾两次经过甘南境内,途径迭部、临潭、卓尼、玛曲等地区,举行俄界会议,攻破天险腊子口,建立临潭新城苏维埃政权等。当地各族群众和各宗教团体喜迎红军,从此,红色革命的种子播撒在甘南各族群众的心中。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帮助红军的事迹也将永远成为留存在西凤山下的红色记忆。

西道堂与红四方面军的鱼水之情

1935年8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走出草地后,为开辟北上的前进道路,党中央决定进入甘南藏族聚居区,突破天险腊子口,打通进军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最后一道大门。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后,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北上,8月初进入甘南,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过迭部。8月14日出兵岷县,沿着洮河西行,经卓尼纳浪、临潭新堡,最后进驻临潭新城。8月19日,红军在新城召开千人大会,成立了临潭县苏维埃政府。其遗址现已被列为甘肃省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当年,红军在临潭停留了40余天。在临潭期间,红军部队注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激励人民群众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由于临潭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居住着回、藏、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红军尤其注重在当地各族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和团结政策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张“红军是各族穷苦人民的军队,是解放弱小民族的”,“红军是保护各民族的军队”,“回汉一律平等”,“信仰自由,保护清真寺”,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和藏传佛教寺院,不随便进入各宗教活动场所和民舍,受到当地各族群众和宗教团体的拥护支持和热烈欢迎。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总堂坐落于临潭西凤山下。时任西道堂教长的马明仁先生和广大穆斯林热情迎接红军,给处于困难当中的红军选派厨师煮牛羊肉、做饭,将所有粮仓打开供粮,邀请红四方面军十师师长马良骏带领的部队进驻西道堂。马明仁教长将自己的住宅让给师部。马良骏对马明仁教长和西道堂教众的深明大义和对中国革命的满腔热忱非常赞赏,书写了“红军保护清真西道堂”等标语,还再三强调“西道堂的粮食是教民们的口粮,各单位都要节约用粮。”红四方面军十师在西道堂驻留了40多天。对此,当地的老人们今日依然记忆犹新。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部队离开之后,西道堂还收留了四五个十几岁的“红小鬼”伤病员,帮助他们成功躲过了敌军的多次搜捕,并让他们在西道堂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

西道堂在初创时期(清朝末年)就形成了“为大众疾苦着想,关心国家命运,服务于地方社会”的传统。对于西道堂来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教义教理始终贯穿在其各个历史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道堂教众深感投身于民族救亡运动是穆斯林之历史责任,于是全力投入到抗战宣传当中。西道堂创办的临潭县民族第二小学校和临潭旧城私立启西女校的师生经常组织宣传队,排演话剧,演唱爱国歌曲。他们还上街贴标语、绘漫画、办墙报,用多种形式揭露日寇侵华的暴行,唤起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救亡的行列,充分表现了西道堂穆斯林的爱国热忱。

尤为感人的是,据《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报道,1940年7月24日,西道堂组织教民祈祷抗战胜利,并致电蒋介石表达穆斯林支持全面抗战的决心。同年12月17日,为了联合全国回族青年一致抗日,马明仁教长承担了向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表达西北回族抗日爱国热忱的责任。他从甘肃陇南出发,经四川成都,徒步到达陪都重庆。1941年4月20日,马明仁教长返回临潭,前后共历时126天。在重庆期间,马明仁教长见到了蒋介石,向他恳切地表达了西北回族穆斯林爱国抗日的热忱和决心,并递呈了一份“万言书”。

“洮水涌,朝日临,回民儿童的大本营,说的是中国话,读的是中国书,我们不讲狭隘民族,我们不分任何界限,过去的畛域完全要把它划除。读书是天职,扫除边区的文盲,同学们携起手来,向前进!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将来献给国家民族!将来献给国家民族!”这是马明仁教长为了激励临潭旧城私立启西女校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而编写的校歌,也是西道堂教民对“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教义的切身实践。

作为一个独树一帜的中国西北伊斯兰教派,与其他教派门宦相比,虽说形成时间较晚,但由于源于伊斯兰教“乌玛”制度(穆斯林公社),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西道堂曾在中国西北回族发展史上写下过动人篇章,并在甘南各民族的社会活动中产生过广泛影响。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道堂在国家存亡、几起几落中经受了风刀霜剑的严峻考验,而始终不改其爱国、爱教、尚义、奉献的初衷。发展到今天,西道堂重振教业,上下一致,内外和谐,生命力愈加旺盛,各项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