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宗教场所导游·清真寺篇

 河北石家庄清真寺全景。 

清真寺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在进清真寺之前,请大家注意:衣冠不整者是不允许入内的;请勿从正在做礼拜的穆斯林前面走过;参观的时候,请勿大声喧哗。

清真寺,源自阿拉伯语“麦斯吉德”,亦称礼拜寺,意思是“叩真主处”,是穆斯林举行礼拜、做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我国唐宋时期称清真寺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明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合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西北地区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的穆斯林,至今仍沿袭原称“麦斯吉德”,或称“哲马尔提”(即寺坊)。

按照伊斯兰教教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都要做赞念、礼拜、斋、课、朝觐等五功。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一天会做5次礼拜,即晨礼、晌礼、午礼、昏礼、宵礼,每次做15分钟,周五是一个半小时。每周五的聚礼日,穆斯林进入清真寺,面向麦加圣城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真主,每年回历十月初一开斋节是清真寺最为隆重、热闹的一天。

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是麦加的库巴清真寺,据说是穆罕默德亲自率领人们用4天时间建成的,《古兰经》中称这座寺是“从头一天起就以虔敬为基础而修建的清真寺”。

我国唐、宋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内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是始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称作中国四大古寺。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其外观造型基本上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混合形制。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礼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形制。明清两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形式变化很大,整体结构除礼拜大殿和邦克楼外,又增置讲经堂和沐浴室,总体结构多为传统的殿宇式。

礼拜大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大殿内不供奉任何雕像、画像和供品,只有粗大的柱廊,中心有一个大拱顶。大殿内的窑殿墙,朝着麦加的方向,墙中间有一个凹下的龛,叫做“米哈拉布”,是用来指示穆斯林礼拜方向的。龛中有一座带阶梯的高台,叫“敏拜尔”,是主麻日伊玛目(阿拉伯语的汉语音译,对领导者的尊称。在当代,含义为领袖、表率、率领者、楷模、祈祷主持)带领大家诵读《古兰经》用的。大殿内一般铺有地毯,因为穆斯林需要赤脚礼拜。以前清真寺不允许女性入内,现在比较开明的国家也允许女性参加礼拜。

邦克楼,又称宣礼楼、宣礼塔,是专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观察新月的,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标志之一。内地由于穆斯林人口不多,常聚居在一处,清真寺一般没有宣礼塔。西北大部分清真寺都建有宣礼塔,顶上装饰有新月。宣礼楼一般为4个,朝着四方。

清真寺里另一处重要的建筑是讲经堂,主要是供阿訇向穆斯林信徒讲经、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

在清真寺里,有一处必不可少的设施,那就是供穆斯林们净身的沐浴室。穆斯林在礼拜前,会先进入沐浴室,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大净”和“小净”。

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职能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宗教活动中心:穆斯林每日的“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的“会礼”,都在清真寺举行。每逢伊斯兰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

宣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宣教的场所。此后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宣教成为定制。

宗教教育中心:在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公元661年-750年)时期,各地清真寺开始附设学校,教读《古兰经》。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时期,许多著名清真寺同时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学所在地,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大学,突尼斯的栽突那大学等。

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设有图书馆,也附设有医疗机构。如也门萨那清真大寺图书馆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处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一般穆斯林间有关婚姻、遗产、商业等纠纷,都在清真寺内按教法规定解决或调处。

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穆斯林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用。